《将相和》教学设计案胜利学习晁桂荣教学目标:1.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2.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感受人物形象。2.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1.口头练习:“将”→(廉颇)“相”→(蔺相如)“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学生上台写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二、学习第三个故事,感受人物形象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学习得很好,渑池之会后,又引发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板书:负荆请罪)1.我们知道,语言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5~18自然段,分别用“——”与“”画出廉颇、蔺相如的语言,认真研读﹏谈谈你觉得他们各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说理由。2.学生自学,同桌交流3.指名回答,随机小黑板出示a.廉颇的话(小黑板出示))1.一生读廉颇说的话,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坦率豪气、英勇善战、居功自傲,我还感觉到了他的不满和气愤)为什么?2.理解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1)“克”是什么意思?“攻无不克”呢?“战无不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百战百胜)。(2)他为谁而攻?为谁而战?这“克”、这“胜”来得容易吗?怎么来的?(3)、他的能力在课文前面提到了吗?再读读“渑池相会”中写廉颇的句子,你有什么体会?(威名远扬)过渡:看来作者在上文已为下文的发展做好了铺垫。除了课文提到的,老师还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找到了这段文字。(请学生来读)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他曾率兵大败齐军,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过渡:廉颇是一位战功赫赫、声名远扬的大将军。他也是为了国家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难怪他居功自傲,只看到自己的功劳,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会对蔺相如如此的不满了。3.愿意将他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导朗读)b.面对廉颇的不满,蔺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用()画出。1.指名回答,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2.他又是怎样说呢?找出有关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生合作理解句子。)过渡:看来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更重要的是那一份爱国之心,及那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他跟廉颇是各有长处,缺一不可,就像是赵王的左右手。就如他所说的“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将相和国力就强,不和就弱看来蔺相如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顾全大局指导朗读。3.他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廉颇深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他怎么想,怎么做的?4.(找句子)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读读,看看你有什么问题?会发现问题的同学才是会学习的同学(找句子、读句子、理解句子)5.当廉颇背着荆条来到相府门前,他会说些什么,而蔺相如又会怎样做呢?请大家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推选两位同学上台进行角色表演。6.小结:他们两人,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宽容大度的宰相,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勇于改过的将军,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齐心协力保卫国家,多么伟大的两个人物啊!(思想教育)三、理清故事关系: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生答)小结:共同的爱国之心使将相两人冰释前嫌,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将相和》的故事也流芳百世,成为千古佳话。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看板书师生共同回忆全文)。老师有个问题,文章围绕着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来写,那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呢?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第2个小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