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表课程名称乡愁设计者刚秀丽单位(学校辛村镇一中授课班级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4-14-14-14-24-14-3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件音频课件视频课件文本播放《想家的时候》歌曲,播放视频朗读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BBDEEF让同学们跟唱,引导学生进入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学生感受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再读诗歌,划出意象,并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10分20网上下载自制网上下载自制网上下载自制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章节名称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乡愁》学时1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本课是语文苏教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学生特征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情感已经较为丰富了,对于现代诗歌的把握,也较为到位。因此,这一篇文章,通过反复诵读来促使他们对诗歌的赏析,应该说是比较容易达到目标的事。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具体描述语句4-14-14-14-24-14-3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音乐以及相关图片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更好地把握情感。并且通过质疑、自主探讨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交流讨论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不同形式的诵读上,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质疑、协作学习等,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当堂仿写诗歌,促使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飞速提高,提高教学效率。深情地朗读——细腻地品读——优美地解读——丰富地联读,以此来让学生“以读促赏”,通过不断诵读品味诗歌的感情。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以读促赏”,通过不断诵读品味诗歌的感情。教学难点对于现代诗歌的把握,也较为到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不同形式的诵读上,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板书设计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乡愁长大后-------船票-------夫妻分别个人的思乡之情渴望祖国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早日统一现在--------海峡-------祖国与大陆分离普遍的爱国之情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结构:一、以歌、激情,导入课文二、激情朗读,深入课文开始音频歌曲《想家的时候》聆听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写作由来图片作者简介识记欣赏朗读视频朗读录音聆听朗读、评价判断三、独特意象,解读本诗四、巧妙辐射,加深理解五、真情倾诉,言于写作当堂仿写结束音频歌曲《乡愁》文本问题评价、指正朗读设疑、感悟内容思考讨论会答判断朗读诗文判断小结归纳音频歌曲《乡愁》品味特色同体诗歌鉴赏文本诗文特色评价、小结形成性练习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练习题目内容4-14-14-14-24-14-3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