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5.1电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二、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教学重点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电荷间的作用规律、认识电荷的移动。教学难点1.做好演示实验(摩擦起电、电荷间作用规律、验电器工作原理、电荷移动),使学生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2.了解原子结构、元电荷、自由电子的概念及电荷的移动现象。教学设施学生用:两只塑料梳(塑料笔)、纸片;教师用:干燥的毛皮、丝绸、玻璃棒、橡胶棒;“懒人拖鞋”动画、摩擦起电小知识(动画)、静电现象及应用(PPT)、验电器检验带电及中和实验(动画)、电流的形成(动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入1(与学生交流“梳头中的发现”等,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出示塑料梳:干燥的秋冬季节,梳头时,长的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摩擦起电”;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或应用?学生交流所了解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应用……引入2可播放“懒人买拖鞋”小动画、常见的静电现象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观看中要求学生学会倾听、结合生活用心理解、明白科学道理)教师:除了“梳子和头发”的摩擦、“拖鞋和地面”的摩擦、冬天穿脱衣物时,“不同衣物间”也有摩擦……不同的物体摩擦后,是否都有相似的带电现象?如何验证?让我们在这节课中探求其中的奥秘。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一)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问:以“梳子”为例:梳子为什么会吸引头发、甚至吸引空气中的微尘?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经“摩擦”发生的变化,猜测吸引的原因:是否摩擦过的物体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工具(建议:能否利用身边物品或文具替代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摩擦塑料笔,吸引干燥小纸片(轻小物体)情况(另一只不摩擦、对比实验)学生总结、教师评价:教师延伸学生的实验进行演示:摩擦过的笔,相互间靠近又会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摩擦过的物体间有相吸或相斥现象”;进一步猜测吸、斥发生的规律。教师补充摩擦起电小知识:摩擦过的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点,我们就称物体“带了电”;科学家将大量的不同物体进行摩擦实验,发现:摩擦过的物体间只有相吸或相斥的现象,因此断定: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负两种电荷;并且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为了便于区别记忆,科学家又作了这样的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简称摩擦起电。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2.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教师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规律、强化知识:带电体发生吸引有两种可能(不带电的轻小物或异种电荷);而排斥是唯一的:只在同种电荷间产生。教师播放资料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梳子与头发间的摩擦起电;(2)冬天脱下毛衣时看到的放电;(3)云层间的摩擦起电与放电……(二)引导学生认识验电器、电荷量、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实质问:能不能利用“带电体的性质”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可介绍不同的验电器如图示。不同的验电器师生共同观察验电器的结构,邀请学生做演示实验“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分析其工作原理。【板书】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斥。教师选用不同电荷量的材料分别完成“电荷越多,验电器张角越大”及“中和试验”。【板书】5.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符号:Q;单位:库仑(C)。6.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教师介绍学生自学书上内容:了解①物体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荷,原子核外的电子带等量异种电荷,两种电荷中和,使组成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