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记承天寺夜游》科目:语文年级:八年级备课时间:主备:杜新房辅备: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结合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义和句义。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确立目标,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次遭贬谪,一生坎坷。2、写此文的境况: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的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地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时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3、字、词、文义、句子翻译二、交流展示,解答疑惑1、朗读课文范读(师范读、生范读);朗读:个别读(评价朗读),齐读,情感读(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停顿,连贯流畅,注意重读词,读出文章感情)。2、注意字、词义。(1)应掌握的实词虚词(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月色入户(窗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怀民亦未寝(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到)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只是)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高兴地)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盖竹柏影也(原来)(3)再读:特别关注刚才掌握的词语(4)互相帮助,讲讲文意,理解文意。13、试试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4、理理行文思路起因:第1、2句,“月色入户”“无以为乐者”景色:第3、4句,庭中空明,竹影交横情感:第5、6、7句,有美景,少雅人5、探究探究心中的疑问(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1)从文章的标题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在初冬的夜里去寺庙游玩?明确: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文中并为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从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人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词语说明。明确:遂至承天寺:“遂”,寻之不假思索;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甚笃。“亦”,一对朋友情怀相似;“未寝”,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志同道合(张怀民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初到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寓所旁,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赠他,词中名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同心之情,默契之心。6、名句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析一个句子的方法是:明确写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效果,给人什么感受。套用:写了什么:描写月光;比喻修辞:“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月光如水,错觉为庭院积水;“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触类生发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效果与感受:皎洁、空灵、清丽、淡雅;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用自己美丽的语言表达出来: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2三、达标测评,拓展实践谈谈我们的体验感悟(写物写景的用意及情感)(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有用意吗?竹柏是耐寒之物,“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