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反思的困境与出路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最早将教学和反思结合在一起的是教育家杜威,他在1910年《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他认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于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对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平上。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教育教学反思通常历经以下过程:确认教育困境的存在;对引起教育困境的情境所具有的独特性及与其他情境所具有的相似性进行充分思考,针对该困境提出理性的解释;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尝试,以发现这一解释的结果和实质内涵;检验和评估所用的方法、手段和结果。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能得到的结果主要是:发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增进对于学生以及对于自身的了解,同时根据教学现象得出一些经验、提出一些问题等。反思之后做什么?如何科学地对待这些反思的结果,以使教学反思能够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水平、实现专业成长的目的?笔者认为,教学反思过后,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第一,反思之后是交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曾经说过:“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流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教师要将自己教学反思的结果与人交流,从而激发思考的灵感。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善待批评与反对的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思的结果只有在反对和批评声中才能完善。第二,反思之后是学习。思,然后知不足。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也能够从日常教学现象中提出新问题,当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时,就需要向同伴学习,向有经验的老教师、专家请教,同时也需要自我学习。反思之后,学习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更强,更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学习效率也更高。第三,反思之后是检验。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然而,这仅仅是反思的第一个阶段。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得出的经验和认识正确与否、效果如何,都需要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重新检验,进行修正和完善。只有经过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的教学反思结果,才能真正成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成果。第四,反思之后是改进。教学反思之后,一定要有行为的改变,这样的教学反思才具有真正的实际意义。教师将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反思结果用以指导、改进教育教学活动,使之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把反思的成果束之高阁,为了反思而反思,为了完成管理部门的任务而反思,那么教学反思的应然价值就不能实现,教学反思的成果就得不到深化和扩展。第五,反思之后还要反思。反思之后的反思包括两个部分。其一,对反思行动的反思。当我们在反思的时候,必须考虑反思本身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考虑在什幺时候反思才能更有利于教学?达到什么程度才是理想的状态?反思过程中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成长是如何统一的?反思与创新如何统一?等等。只有对以上问题本身进行反思,才能提高教学反思的科学性。其二,对反思对象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多次反思。教学活动的日常反思绝不能一蹴而就,不同的人进行反思,同一个主体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心境下反思,其结果都会有不同。不同的主体共同反思,大家在认识上会有差异。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也会提出新的答案、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