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一、导入1、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成语或歌曲呢?蜡烛各有什么寓意?2、学生思考,老师点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蜡烛”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今天让一同走近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详见导学稿)2、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故事大意。(点拨,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三、品读语句,感悟人物。1、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动我们的地方?默读文章,勾画语句,并简要概括感受。2.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的句式说话。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作者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描写了三次“跪”、三次“爬”、三次“休息”。三次写“爬”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三次写“跪”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老妇人动作?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4、内心体验: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如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如果她说话,会说些什么呢?5、总结: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1)老妇人饱受战争之苦,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2)在战火中,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3)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四、感悟细节的魅力1、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刚才找到的这些感动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对苏联红军烈士崇高而深厚爱。可是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难道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一个主题吗?请大家再读读那些作者反复强调的细节: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及对蜡烛的七次描写,思考其作用。2、思考:从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