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教案一、学校名称:安阳县第一高级中学二、授课教师:连宪宏三、教学内容:中国民歌四、教学目标:1、通过中国民歌教学,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从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歌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2、通过中国民歌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五、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基本风格和特征。六、教学难点:感受号子、山歌与小调的不同特点。七、课时:一课时八、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九、教学过程:1、准备活动:为上好本堂课,应引导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活动,根据学生对音乐类型的喜爱不同,提问并让学生举例说出所知道的民歌,引起学生兴趣并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2、发展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在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完成学习任务,本课设计进行以下活动:(1)请学生演唱自己喜欢的民歌或介绍自己熟悉的民歌,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2)教师根据本堂课内容,分体裁介绍并范唱各种体裁和各地的民歌,并总结各地民歌的特点,逐一放幻灯片讲解。(3)归纳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3、综合活动:通过多种活动(听、唱、答、议等),复习、巩固所学内容,显示掌握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体现教学目的的圆满完成。十、教学内容:《中国民歌》(一)民歌概述:1、民歌的概念: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为了表达种种思想感情而即兴创作的歌曲。它经过长时间的、广泛的集体加工和口头传唱,逐渐定型并不断发展。形式简单朴实,音乐与方言有血肉联系。曲调短小,易唱易记,便于流传。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影响下,使民歌具有了音调素材、体裁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民歌就成了专业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的宝藏。2、民歌的发展线索:1《诗经》→《楚辞》→《乐府》→《唐曲》→《明清小曲》→《中国民歌大集》民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生动的艺术语言是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是音乐家进行创作的素材来源之一。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是听泥水匠唱一支动人的俄罗斯民歌影响而创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陕北民歌为基调;《红高粱》则来自于“西北风”……3、民歌的特点及其主要内容:民歌是词、曲、演唱三位一体的音乐创作活动,“因感而作,由情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作品与歌者的感情合二为一,旋律舒展,声调高亢,曲调起伏较大,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艺术形式。(二)民歌的主要体裁形式:1、劳动号子:(1)起源:号子是一切民歌音调的基础。鲁迅先生在谈到艺术起源的问题时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先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到‘嗨哟嗨哟’,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嗨哟嗨哟派作家’,这里说的最原始的劳动呼声,就是劳动号子初始阶段的胚芽,也是人类创作音乐艺术的基本动力。”(2)定义及特点: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从事某些体力劳动时集体哼唱的一种民歌形式。北方称为“叫号”,中部叫“幺号子”,南方叫“喊号子”或“打号子”,四川叫“哨子”,它产生于劳动,和劳动紧密联系,实用性强,可统一劳动步伐和节奏、鼓舞劳动热情、调剂劳动者的精神等。曲调简单、明确,音调铿锵有力,音乐形象粗犷、豪迈。基本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领唱的唱腔一般较自由,“和腔”则较为固定。结构取决于劳动强度的大小、劳动过程的长短。例:四川——“川江船夫号子”黑龙江——“哈腰挂”湖北——“摧咚摧”2、山歌:(1)定义及特点:山歌泛指在山野、田间等劳动生活中演唱的民歌。“田歌”、“牧歌”、“渔歌”、“樵歌”等也属此类。劳动人民通过唱山歌,达到消愁、解闷、宽心、助兴的目的。在歌中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对生活、对美好事物及对丑恶现象的态度,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