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周恩来回延安》有感(共2篇)观《周恩来回延安》有感(第1篇)近日,单位党支部组织党员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周恩来总理一生有无数感人的故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用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展现周总理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为主线,用小角度展现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采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表现手法,透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观众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带病陪同外宾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临行前,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纷纷请周恩来总理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飞机穿越云层,周恩来总理透过舷窗望着陕北大地,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等画面浮现在眼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回延安。走下飞机,时隔二十六年之后重回这片热土,周恩来总理受到了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只为当车队驶过时能够看见周恩来总理。这个细节生动体现出延安老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也是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的缩影。在回到延安的22小时里,周恩来总理的足迹遍及南关招待所、中共七大会址、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寺等处,延安十三年的点滴往事在周恩来总理的追忆中变得愈发清晰。在南山招待所送别奔赴前线的战友,在枣园参加纺线比赛,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回忆中共七大开会的场景……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一幕幕串联起来,让影片的历史感愈发厚重。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影片中,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总是眼含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思念着他。在宴请延安的老乡时,周恩来总理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讲起当年的故事,又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周恩来总理十分心痛。在离开延安前,周恩来总理特意叮嘱当地的干部,提出用三年第1页共4页时间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用五年时间让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想法,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曹大娘家中,周恩来总理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了她。离开延安前收到了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总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这部电影饱含浓浓深情,让我们重温了那段不能忘却的革命记忆,也呈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影片中展示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令人动容。“交管工作是服务群众的窗口,更是沟通警民关系的桥梁。”通过观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让我更深的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教育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今后我不仅要学习业务知识,更要认真学习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增强纪律意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加强党性煅炼,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作风,以百折不饶、知难而进的勇气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2.要积极钻研专业知识,提升交警业务工作水平。要不断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专业法律法规的钻研学习,熟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在闲暇时间,通过网络、手机app等平台,学习外地城市的先进工作经验和工作做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3.加强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时刻以中国共产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彻底改正自己毛毛糙糙的毛病,以严谨的态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