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4光的折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折射光线、折射的涵义。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4.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习描光路、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2.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的热爱、亲近的情感。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教学难点折射光路可逆;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相结合)。教学用具激光小电筒、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中的错觉——常见的折射现象分析(配音动画)学生用纸杯(或其它盛水的容器)、文具(笔、橡皮擦)、适量的水。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入1设计学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实验1橡皮的重现:在空纸杯里放一橡皮擦,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橡皮擦,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橡皮擦。实验2笔为什么变弯了:把文具(笔、尺)斜插在纸杯中,在纸杯中盛适量水,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文具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师:实验中被观察的物体位置变化了吗?真的变了吗?学生讨论,得出:看见水中筷子“向上弯折”、橡皮擦也“升高”,但物体本身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视觉上感觉它们都比实际的位置略高了。——这是眼睛的错觉。师:对比实验前后,发现眼睛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倒水前,物体发出的光直接从空气进入眼睛;倒水后,物体发出的光先从水中再到空气。对比发现:使眼睛产生错觉的原因是由于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缘故。师: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的这种现象,就是光的折射。引入本课课题。引入2播放鱼怎么溜了——常见的折射现象(配音动画):情景1:小明和爷爷在叉鱼,小明几次都没叉上,爷爷却准确命中目标。爷孙对话:小明:“我看准了鱼的位置,可能它溜得太快了。”爷爷:“其实鱼在你看到的位置偏上,是你的眼睛骗了你。”情景2:两只筷子分别斜放在两只碗中,进行对比观察:一只碗倒入一些水后,从碗上方看到筷子向上变弯;将两只筷子对调,现象依然。画外音: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看到的筷子向上弯折?情景3: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橡皮擦,加上水又会看得见。由此引入新课、板书标题及折射定义。板书课题:光的折射。前面学习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一)光的折射规律探究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屏E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教师提出探究目标并演示、学生猜测、观察、归纳、总结)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改变白屏F的位置,折射光线在什么范围出现?(反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②多次改变斜射角度,折射光线如何变化?(引入法线,定义入射角、折射角;强调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折角大于折射角)③多次改变斜射角度,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④让光垂直射向水面,折射光线还改变方向吗?此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光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向不变。此时入射角和折射角都是0度)⑤折射光路可逆吗?(可逆)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光的折射规律: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③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