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细节的点缀,回归课堂的精彩——《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学案例与反思科学课堂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的传递和交流各种信息的一个平台,它由一个个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探究小活动组成。《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或许这些学习活动枯燥、单调、还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老师能对其中的一个小细节进行点缀、包装,那呈现出来的课堂精彩或许让你惊喜,一如一个精致的女人在一件普通的衣服上配上一个领针、挂链、腰带什么的之后,就能体现另一番风味。【教学片段一:水和食用油的观察比较】(师出示两个有颜色的小瓶子,一瓶装了水,另一瓶装了食用油。)T:老师手里有两瓶液体,你知道是什么吗?S:……(有的学生沉默,有的学生瞎猜。)T:你有办法来判断?S:倒出来看看。S:闻一闻。S:用手摸一摸。……(注意:当我们对一种物体缺少足够的了解时,不能随意地尝或闻。)T:好!让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去观察比较这两种液体的特点。【我的思考一:细节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学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一句话:“让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去观察这两种液体的特点。”对学生的方法不做任何评价,由学生随着自己的思考多方面去观察比较这两种液体的特点,表现出对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我的思考二:细节把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三年级的学生经历接近一学期的科学课,对科学实验,科学观察方法虽有初步的感知,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喜欢动手,对科学实验器材充满着兴奋与好奇,这是孩子的特点,为此也往往出现学生只随意玩弄实验器材,忽视了实验的本身的目的和自身的安全。【教学片段二:水滴和食用油滴的观察比较】T:刚刚大家对这两种液体整体进行了观察和比较,论证了它们分别是我们熟悉水和食用油,你们太强了!(生笑!)如果我们一滴一滴地观察又会怎么样呢?S:生有些迷惑。T:(演示)我分别用滴管在玻璃上滴上水滴和油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师滴完后在讲台上对水滴、油滴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旨在引导从哪些方面对水滴和油滴进行观察。)S:大小。S:透明度。S:高度。T:那么我滴在报纸上、蜡光纸上又会怎么样呢?(注意:滴管的使用方法及水滴和油滴量的控制。)【我的思考一:细节提示,让探究活动层层深入。】《新课程标准》也提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这是对水和食用油的进一步观察,相对于前一个活动的感官观察,这个活动要难得多,一般学生想不到,这就需要教师的提示和引导。【我的思考二:细节指导,让探究活动有的放矢。】在第一次的试教中,由于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在观察水滴和油滴时,不少学生胡乱滴水滴和油滴,滴完以后也不知道观察液体的什么,结果汇报的时候一团糟。但是,一个“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的动作细节指导,学生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看到了水滴和油滴的圆扁、大小,看到了水滴和油滴在报纸上的浸润速度,看到了水滴和油滴在蜡光纸上的程度,达到了良好的收效。【教学片三:水和食用油滴比较记录】T: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发现越来越多,我们的记录表越来越充足。(指向板书)(学生在每一次实验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记录水和食用油的异同点。)水食用油无色、透明液体黄色、半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有气味重有重量轻不黏手、流动快会流动粘手、流动慢水滴圆油滴扁不浸润蜡光纸浸润蜡光纸T:我们用前面两章同样的办法把它们圈一圈,这样是不是更清晰呢?【我的思考:细节引领,让板书呈现课堂精髓】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而视觉的知识更为直观。一幅条理清晰、书写公正的板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梳理,从而加深知识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