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品味语言;2、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由“山”与“海”体会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要正确对待困难。重点、难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生回答)师:那你们喜欢海吗?生:喜欢。师:老师也很喜欢海,海,能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能让人不安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但是,对于山里的孩子,他们没有见过海。他们啊,对海充满向往,他们是多么渴望见到海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位山里孩子写的一首诗。(板书:在山的那边)二、诵读感知1、听课文朗读,注意诗歌的生字词。2、检查预习指名读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语气,饱含感情。)2、生齐读诗歌。3、谁能有感情的再朗读一遍,请举起你自信的手。4、师: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生纷纷回答)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2、对这个“山”和“海”字,“我”小时候理解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3、“山”和“海”的含义(象征意义)是什么?师:很好,看来大家的感悟能力很强。这首诗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是什么?四、妙词佳句赏析小组合作探究。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一种“隐秘”的想望?3、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山怎么会铁青着脸?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教师启发,点拨,归纳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想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局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天地。2、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3、“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望见的却已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4、“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慢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干枯,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五、语言运用之一:仿照示例扩写句子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鸟在歌唱之二:请你按照老师给出的句子的样子,再仿写一句。例句: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一艘没有罗盘的船,没有了终点。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把握。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一盏没有钨丝的灯,没有了光明。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一只毁坏了的指南针,迷失了方向。六、感情诵读加深体会再次朗读诗歌,加深体会。七、课堂总结: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八、布置作业:以“我终于看见了大海”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