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问为载体,实现语言课堂的有效教学刘丽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有效性不高的问题,是制约语言活动效果及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幼儿语言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活动内容,还能开拓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因此,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有效提问”,让语言教学的课堂,更加地生动活跃。一、以循序渐进的提问为载体,确保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问要有层次性,难度上要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递进,太易或太难的提问都无助于幼儿的发展,反而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对问题的反馈和回应能力的高低,可以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分散教学的难点减少思维障碍,保持幼儿的积极性。例如,在听故事后,老师直接提问“你有什么感受?”“你学会了什么?”由于幼儿的经验不足,语言概括能力比较差,这样的直接性提问会让幼儿感到有压力,就会出现恐惧回答的情形。如果老师能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提问“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怎么样?故事里的动物是怎么样的?学习故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给幼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在开展小班主题活动“故事啊,故事”时,我们带孩子进入了一个故事的王国,如果是中、大班的孩子,我们肯定会组织幼儿进行“讲故事比赛”,看看谁的故事既好听又新鲜。可是,小班幼儿的故事积累和语言表达水平都有限,还没法让他们畅所欲言,于是,我们开展了“故事周”活动,请来孩子的爸爸妈妈为大家讲故事,孩子们每天都可以听到很多不同而有趣的故事。当他们沉浸在故事王国里时,我又以《三只小猪》这样一个传统又经典的故事为背景设计了一节语言活动。通过观看教师扮演的“三只小猪”介绍自己搭建的房子及“大灰狼”出现后三种不同的情况,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并讨论:1、猪大哥、猪二哥和猪小弟,它们建的房子是什么样的?2、为什么猪大哥和猪二哥都跑到猪小弟的家里?他们自己的房子怎么了?3、哎呀,大灰狼追到猪小弟家里了,那可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觉得猪小弟的房子会不会被吹倒?4、如果请你造一座牢固的房子,你会怎么造房子呢?以上的提问设计,我都是围绕三只小猪搭建的不同房子展开的,孩子们可以边看表演边用想象的翅膀与我进行对话。二、以多元开放式提问为载体,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开放式的提问,没有现成答案,答案是多样的,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是没有框架的,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的;而封闭式的提问,答案是唯一的,是有限制的,是在提问时给幼儿一个框架,让幼儿只能在框架里选择回答的。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式的提问比封闭式的提问具有更强的导思功能。开放式的提问,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如语言讲述活动《开小船》中,让幼儿想想说说:小动物们把香蕉船、莲藕船、茄子船都吃了,它们怎么回家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发展其扩散思维的能力。另外,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提问:“你喜欢……,为什么?”等判断分析性问题;“如果……,你会用什么办法?”等假设性问题以及创造性问题等等,引发幼儿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想象和推理,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又如《好朋友》教学中,教师提问:“茶壶的朋友是谁?”“你的朋友是谁?”将幼儿置身一定的角色地位,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类问题难度不大重在提供表述的机会,让幼儿收集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回答,有利于鼓励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