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精神永传承(清华学习心得体会)领悟真知灼见体味清华精神在清华十一天的学习,是我这一生中弥足珍贵的日子。这次培训既有政治理论知识,也有经济、行政管理,既有领导艺术,又有心理疏导,既有文字讲解,又有音乐、图片演绎,十几位名师围绕着公共管理――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专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讲解,内容丰富,搭配合理,向我们传授了知识、传递了信息、传送了经验,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渠道的观点。十一天的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让人增长知识,拓展思路,开阔心胸。“奉献爱国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我将铭刻于心践之于行。学习虽然来也匆匆走也匆匆,清华大学的精彩璀璨着我的人生清点那些坠入我生命里的每一颗晶亮的星。体会颇深:一、魅力清华园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开发以及整体办学条件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一第1页共3页所设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清华大学治学严谨,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清华大学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1万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他们中有竺可桢、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钱钟书、费孝通、吴晗、周光召、林宗棠等。此外,马寅初、陈寅恪、钱学森等是清华的进修生和资助生,美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是清华校友。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在清华学习期间每一处校园的重要场所、景点,几乎都留下了我们难忘的身影。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我们孜孜不倦地聆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六天过去,对照检查,通过听取11多位全国一流的著名学者、教授、专家等的精彩授课,感受到了清华大学民主、科学、平等、和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和氛围。二、感悟清华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值得学习在清华学习,听了11个讲座,最让我感动的是清华的每一位老师、学者、教授、工作人员都非常敬业。连续十多天,每天8个多小时的讲座,在北京交通拥堵的情况下,所有的老师、教授无一天迟到,无一天缺席,同我们一起学习,至始至终从未从座位上离开。他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把这种敬业精神带到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三、学习清华智慧通过此次学习,觉得自己的知识恐慌空前加大。在参加清华学习之前自认为还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但来到北大“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浓厚学习氛围中,才深深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本领的恐慌。原来自认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落后,通过清华一周的学习,才深深感受到我们有许多思想第2页共3页和观念都是落后的,是与时代落伍的,主要是文明、信息、思想理念三大落后。由于视野狭窄,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满足现状,接受的许多都是低档次的,肤浅的信息,这里才真正是知识的殿堂、思想的宝库、观念的前沿、创新的课堂。“学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