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中的瑕疵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情趣,发现了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这正体现了汪曾祺先生的审美情趣着眼于“小叙事”“小场境”,着力于写凡人小事的特点。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这正如他自己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时值端午快到之际,教此文,仿佛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气氛,尝到了端午鸭蛋的味道,童年的轻盈脚步不时在脑海的天空里弥漫……但学生们在理解文章时的困惑,又让我觉得此文不宜选入初中课本给学生们当范文。一、文章结构闲散全文六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叙家乡最有名的咸鸭蛋,尤其是双黄蛋。第三部分(第4、5、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从行文的思路看:由端午的风俗引出高邮的鸭蛋,再引出端午的鸭蛋,脉络很清晰,但是,文章紧扣标题的文字只有第4、5自然段,并且每段的内容也不多,我们仔细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吧!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七种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前五种系白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略写,但不只列举了名字,还是做了简单介绍;后两种入黄烟子,吃“十二红”详写,因为是家乡特有的习俗,第一自然段占了全文的五分之一的篇幅。而且在写到吃“十二红”时就写到:“……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按行文的思路,就应该紧扣标题写端午的鸭蛋了,但作者却又花了两个自然段高邮鸭蛋的名声,特色。如果从写作的特色来看,前三段为下文写端午的鸭蛋作铺垫,也说得过去,但不免让人感觉难以见到“庐山真面目”,也如一场个人演唱会,主角只出来唱两首歌,这还能叫个人演唱会吗?文章最后一段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很自然、很随意,但此段内容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没有关系。有的文章评论这样写正体现了汪曾祺先生散文闲适自由,挥洒自如的风格,正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现。但学识不太丰富的学生们读来就认为可以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管它与课文的主要内容关系大不大,这就与我们平时教学生作文时选材的典型性、有代表性是相悖的。作文时选的材料只有具有典型性、有代表性才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的说服力。既然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而本文铺垫太长,篇末一段又与课文内容无关,结构显得闲散,刘爱芹也说:“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所以我认为此文不宜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二、文中有一处标点符号用错了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端午的风俗吃“十二红”时,写到: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那么这个“十二红”就有特殊含义,根据引号的用法之三: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因此这里的“十二红”都应该加引号,可文中“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中的“十二红”都没加引号,难道这两处的“十二红”不是指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吗?就没有特殊含义了吗?我认为这两个“十二红”也应该加上引号才对。恰恰这一册书里又讲到引号的用法,本文中的引号用法我们就不好给学生讲清楚了。所以我认为这时标点符号的错用不利于学生们很好地学习标点符号的用法。三、引用的文段中有一句不通文章第二自然段为了证明高邮咸鸭蛋古已有之,且早已闻名遐迩,作者在文中引用了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腌菜”一条,其中写到: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