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任教的班里,总会有那么几个有些“问题”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你是如何处理的?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习惯,有的学生会养成各种各样不良的习惯,在行为方面便会出现偏差,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有的则有暴力倾向等等,而这些学生往往是令老师头痛的“问题”学生,所以要真正改变他们,还是从他们的习惯改变开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从事教育以来,再好的班级都会有问题学生,只不过多少而已。所谓“问题学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差,而主要指的是学生思想消极,而引发的一系列种种问题,有的是思想颓废,与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有的学生甚至以消极的行动得以体现,比如:经常迟到、旷课,经常与同学老师关系紧张,或者做出一些性质恶劣的事件,象打架、偷盗等,每遇到这些事件,作为班主任的我都会头痛不已。遇到这些事情,通常我都是这样做的:一、了解这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虽然在校时间较多,但是,他的脾气、性格,为人处事上都深受家长的影响,所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很有必要。二、了解学生在班级里的最真实表现。任何人都会有两面性,在老师面前和在同学之间的表现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我通常会向学生了解,特别是她的好朋友和同桌了解,另外,我会经常深入班级里,对他进行仔细观察,全方位进行了解,特别挖掘他的闪光点。以上两方面进行完之后,我就会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一、进行赏识教育。专注学生的闪光点,大力进行表扬,针对他们身上的优势,特别有意识的安排一些任务,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摆正自己的位置。二、多与这些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在平常业余生活中,多与这些学生交流谈心,在谈话中,教师要以朋友和亲人的身份进行交谈,并善于从交谈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提高素质做学生榜样,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作为老师要充份发挥“身教”的作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榜样。要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表率。平时我很注意以自己的言谈举止影响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知道。四、持之以恒重鼓励改变不良的习惯与建立新的良好习惯是一个相当艰巨的斗争过程,养成良好习惯不能一蹴而就,需允许学生习惯的形成有个过程,因此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与不良习惯做斗争,自觉地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自己的良好习惯,确保每一位同学的习惯养成在严格的自律与他律的监控约束下进行。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这项工作,因为这类学生的问题会反复出现,这就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师,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只有这样,问题学生也就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