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磨练,思想的升华学习锻炼心得体会意志磨练的记忆不同的环境能够磨练出不同的意志,我的意志是在极端艰苦环境里磨练出来的。我是1960——1969在XX省自治区科左后旗国营金宝屯机耕农场生活的人,这段时间是我少年和青年时期。所以,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印象之一:农场概况印象之二:艰苦求学印象之三。磨练意志(因为年头久远,有的记忆不一定很准确。)印象之四:难忘艰苦奋斗的那些人一、农场概况的回忆我所了解的农场,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创时期、发展建设时期、折腾时期、改革时期。1、初创时期,早在1954年4月份,按照中央给XX省的指示,对一些劳动改造的犯人,坚持“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原则,应该就地创办农场。当时内蒙即刻派遣劳改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到科左后旗东西辽河之间的东大荒进行勘察测量。于当年10月份就调派了一部分劳改犯人到这块荒无人烟的东大荒开垦农场。同时,也调来了一部分农业机械,主要是老牌进口拖拉机、三铧犁、五铧犁之类的笨重机1器。按设计规划开始开垦种植农作物。2、至1956年4月,农场进入到第二个时期,即发展建设时期。这个时期把未刑满犯人全部调出,从呼市、呼伦贝尔盟、XX市及哲里木盟其他地区,调入了一批刑满释放人员到该场就业。此时,农场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主体人员都是新生就业职工。农场挂牌为金宝屯地方国营机耕农场,是一个全民所有制单位。但依然属于XX省劳改局管辖。正因为农场属于XX省劳改局管辖,所以,有一些人荒谬地认为该场是劳改农场,肯定地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1959、1960年开始,农场把就业职工的家属子女也接来安排工作。农场开始生机勃勃、盎然兴旺快速发展,在以农业为主第1页共9页的前提下,开始多种经营各业共同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单位相继建立起来。如卫生院、诊疗所、公安派出所、学校、商店供应站、蔬菜种植基地、果园、养猪场、鸡鸭场、牲畜养殖场、酿酒厂等等,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在管理上,有一整套的严格制度。“三包一奖四固定”,形成了相互监督、互为制约的机制。定额、定时、定量、定任务,每个人都必须完成。在思想教育方面,天天都有集体学习,不断学习先进,反思自己。人人都争强好胜,你追我赶。正是因为管理科学,制度严密,所以,年年获得大丰收,年年有大量的农蓄产品上缴国库,年年获得上级嘉奖。同时,居民居住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土平房换成了砖瓦房。至21969年,6万多亩耕地的农场已经初具规模。该场已经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的现代化机械化农场。成为全国16个先进机械化农场典型之一。农场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周围乡镇(苏木)刮目相看。这是农场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农场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给农场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3、折腾时期。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金宝屯农场管辖权由XX省劳改局下放给哲里木盟农管局,后来又下放给了科左后旗。自1966年5月开始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原来的老领导被错误地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如苗邦坦场长(后被折磨死)、李振起场长(后被逼上吊自杀)、周怀义书记(后调任XX市科右中旗任粮食局长)等人均被当作走资派打倒,揪走资派的批判大会、批斗大会接连不断。原领导机构被打乱,相继建立军管会、革委会,正常社会秩序、生活秩序被彻底打乱。农场的名称也由金宝屯地方国营农场更改为胜利农场。最惨的是人员调动频繁,不断的出出进进,使得正常秩序很难稳定。1969年4月,将一部分职工及其家属子女遣散到哲里木盟各旗县,原居民户口变为农村户口,甚至把正式转正的农工也被毫无理由地解雇迁到农村;此时农场空了一半,接着调入了哲里木盟5·7干校和XX市的5·7干校,4个月后,干校成员全部回到原单位;又从天津、浙江、上海等地调入上第2页共9页3山下乡知识青年;从场子周围调入一部分社员(贫下中农);调入一部分转、复员军人;还有我们尊敬的洪学智上将也受林彪、“四人帮”迫害,来到金宝屯农场“蹲牛棚”。知识青年后来又有一部分调出去到洮儿河战校,因为那里条件不如金宝屯农场好,他们就组织起来到XX省上访(当时哲盟划归XX省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