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当代书法艺术1、如何理解传统、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既不是固有的,更不是固化的,而是经典的集约。集约的经典是讲究传承的,只有不被淘汰的传承才能被认可为经典,才能作为传统的一部分。传统总是处于不断加入补充扩大和剔除淘汰摆脱的动态中,在动态中形成一中反映民族性格、彰显人文精神、赋予思想内涵,能被灵魂深处感受或触摸到,具有力量深度并鲜活着的相对稳定状态。传统如大海吸纳百川之流,不厌其大、其深、其广不以时代久远而消亡、而式微,同时还可能更具现实意义、借鉴意义,使从古至今的血脉相通。传统文化是相对于一段或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已有的实物,既定的模式,在以政治主体为推手和社会跟进的共识,从而形成的较稳定的能够代表人们对此事物认同,并不断加入新的人与物,被广泛接纳,久而久之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精神享受、艺术感知的惯性思维,成为艺术表征、心里既定、社会同行们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数千年文明进步历程的人文写照和精神气质的表现,是无数道不尽、说不清的先贤圣人和广大民众智慧的结晶和认知世界、认知人类的思想凝聚,其传承、延续和发展始终与中国的文字史、文学史、思想史、绘画史及书法史密不可分,并以其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文化生态、感悟生活和追求集理性思考及感性流露的特性而成为东方文化的核心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可以穿透时空、链接古今、中西合璧,它是既往开来的火车头,是有着极大生命力的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基地,在新的历史时期,愈来愈显示出其旺盛的发展活力和推进社会进步的人文优势。2、如何理解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书法艺术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滋生、发展和繁荣,具有显著民族特性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极具中华民族心理、文理义理、文艺表征的国粹,是只有了解了中国人和中国精神之后,才能理解到中国历史、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的精神评判价值,直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趋同性、共生性、一致性、崇高性和欣赏性。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置辩、抗争、共识和整合,直到今天仍然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堡垒,是每一位书法家尊崇、反映和依附的至高点。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王朝统治、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质疑的社会状态,皇帝钦点、士大夫垂青的“官方”文化偏爱,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影响到书法艺术传统的认知,所以才会出现追捧王羲之等的书法源流及流派之现象。然而,历史的过程是不可假设,更不能杜撰的,我们只能正视各时期的文化既定,只能在历史面前真实地反映曾经的故事。如果要客观公正地去评价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书法艺术传统,她应该是千百年,万千文人、学士和书手,以完成自己的历史价值和时代责任及个人追求为目标,尽显才华和学识,在博观约取中阐发一已之见,但却是振聋发聩、登高望远后的抒啸,为后世所关注、响应、欣赏、敬仰,直至崇拜,学习以其为楷模、为榜样、为先贤、为宗师,这些人都是时代的弄潮儿,是中华民族的精英,是传薪者、奠基者、开拓者、时代英雄。他们把自己的学识贡献和名字都镶嵌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使后人不仅得到启迪后的敬仰,还会感到护佑中的温暖、享受里的赞佩。于此,后人都以无形的宗师牌位铭刻于心中,在追学前贤中,后来者更戮力作为传薪不辍、彪炳后世、统而一贯,形成源流、流派、学科。始终以新续旧,接始继源,一步步,一浪浪地推动社会进步、人文光鲜、学界争鸣、文化昌明,所谓自立于世,绍介于后者也。3、书法艺术传统在当代的传承及发展传统是相对稳定的,但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人类生命的延续和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传承着、发展着、也适应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传统的认识、认知和认可程度是有偏差的。就书法艺术传统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对于前辈,人们对书法艺术传统有了新的认知。原来意义上的书法艺术传统经典已远远不能囊括书法艺术经典的全部,随着近百年来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各种作为书法载体文物的不断出土,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