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源头活水”争当研究型教师——上海培训心得唐艳玲“培训是给教师最好的福利”。今年8月10日—15日,我有幸享受了学校给予的一份珍贵的福利,前往上海参加了“南宁外国语学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聆听了9场国内著名教授、专家、名师的专题讲座,参观了我国名校上海格致中学。如今翻一翻当时的听课笔记,看一看随手记下的感受,瞧一瞧拍下的照片,再回眸静思,一切仍历历在目。动员大会上,唐军清副校长“珍惜机会,认真学习”的热切期望,仍回响耳畔,催人奋进。确实,这次极具教育性、针对性、创新性、前瞻性的培训,让我增了底气,补了元气,添了灵气,树立了终身学习,努力争当研究型教师,做有智慧的新时代教师的目标。一、反思自我,加强学习,增底气。在英语教学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摸出了一套管理学生的办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绩,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心里自以为是个还算不错的“教书匠”,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仍觉得底气不足、信心不强。培训就像一面镜子,一次次让我对照着反思自我,认清了自己的差距,找准了发展的目标,加强学习,改正不足,增强了教育教学的信心与底气。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冯大鸣的《教师的专业标杆》,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迟希新《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等讲座展示了现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这些讲座都表明了一个讯息,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快速发展,未来更需要“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而不是“教书匠”。通过这些讲座,我反思认清了自己的差距。近几年来教育教学水平一直不断出现困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厚实的教育理论的支撑和引领。很多时候总是埋头应付于具体而琐碎的教育教学事务,觉得做好这些已是尽职尽责,很少对自我的发展做战略思考和规划,更不善于反思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得失,缺少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针对这些差距,我找准了自身发展的目标: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一名“有激情、爱读书、善思考、勤总结、有专长”的研究型教师。我觉得我首先可以尝试从做一个“有激情、爱读书”的老师起,督促自己在读书学习中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因为不管是从培训的内容上,还是从培训的教授、专家身上,我都深刻认识到:要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必须首先提高工作的热情和激情,要热爱读书学习。只有一个充满激情、用心工作的人,才会时时处处开动脑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才会热爱读书学习。只有不断读书学习,才能促使教师经常反思自己,改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开发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学习理论,开拓视野,补元气。一直以来,在繁忙的教学和班主任事务中,总是埋头赶路,却忘记了抬头看天。原本书籍、网络可以为我打开更宽广的天地,但似乎总有各种推脱的理由,很少静下心来读书或上网学习。培训班的集中培训学习,让我有机会与众多教育专家面对面地对话,让我真正静下心好好补了补“理论”元气。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所长谢利民《卓越教师素养与教学能力发展》的“为什么教”“为谁教”“怎么教”,让我明白怎样才是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上海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程红兵的《教师教学执行能力》讲座,从课堂、教学和课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有效的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指导;华东师范大学王斌华教授的《学生评价: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讲座,阐述了学生评价历程、学生评价重心、学生评价方法、学生评价管理等内容,补充了自己在学生评价方面一直欠缺的理论知识……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一种种先进的理论,一个个精辟观点,让我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观念变得更为开放,每次都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1先进、前沿、科学的理论,让我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被拓宽,让我坚定了向“研究型教师”发展的方向。在学校越来越追求内涵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必须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分析课改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寻自己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以行动与反思为研究形式,转变教育观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