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黛瑞拉告诉了我们什么杜霞那个在网上流传甚广的美国小学里的《灰姑娘》(Cinderella)阅读课案,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课案中,围绕这个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美国老师首先提了一个我们经常会见到的好恶选择题: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人物?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自然是喜欢灰姑娘和王子,因为他们可爱、漂亮、善良;而后母和她的两个女儿,则因为虐待灰姑娘而被划入到“不喜欢”的一类。对于孩子们的选择,老师并不急着作评判,而是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又提出了另一个关键性问题: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母,你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舞会呢?孩子们经过短暂的考虑后,纷纷表示认同后母的选择,理由是她也爱自己的女儿,希望她们当上王后。老师顺势引导孩子们思考刚刚给后妈贴的坏人标签是否合适,因为后母也有舔犊之情,只是“她还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人的孩子”。在这堂关于灰姑娘的阅读分享课中,还触及到有关“诚信”、“援助”等话题以及个体意志抉择的重要性。比如美国老师会问:如果灰姑娘自己都放弃了机会,她还有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么?在孩子们给出否定答案之后,美国老师进一步说道:是的,如果灰姑娘自己都不爱自己,没有给自己创造机会,那么谁帮她也都不可能成为王后的。最后,老师还引导孩子们去寻找这个故事的“不合理的地方”,在发现了关于十二点之后水晶鞋依然没有变样的“纰漏”之后,老师幽默地感叹: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在孩子们自信满满的应答中,一堂阅读课轻松落幕,而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沉甸甸的。那么,中国的老师又是怎样讲授这样一则经典的童话故事呢?带着好奇心,我又做了一番搜索,看到我们本土关于《灰姑娘》的教学设计中,大多都是围绕“引导学生懂得做人要虔诚善良,好人终有好报”之类的“思品”目标进行的,而教学活动,也大都严格指向既定的内容预设,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以确保结论的正确无误……经过这一番找寻之后,再回味那个美国版的“灰姑娘”课案两相比较,高下立见。长期以来,我们往往看重童话和民间故事对儿童的道德教训意义,借此引导儿童走上正确的康庄大道,过上幸福圆满的生活。而美国学者雪登·凯许登(SheldonCashdan)在《巫婆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形塑我们的性格》中,则颇有洞见地指出:童话故事的魅力之所以持久不衰,是因为它能帮助孩子们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而在《永恒的魅力: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中,美国心理学家贝特尔海姆(BrunoBettelheim)也同样指出:一个好的故事应当承认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困境,并引导他们化解这些问题,像民间童话这样简洁且直截了当地陈述儿童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便是最为有效的形式。如果我们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童话和灰姑娘,那么诸如女巫、后母一类的反面角色,就不仅仅是一种邪恶力量的化身,同时也代表了孩子内心中的一种否定性、对抗性的力量,喻示了自我正邪之间的冲突。经典的儿童读物,正是将生活中的经验与现实转化为“艺术”,促使孩子在反复地阅读和思考、在不断地投入和沉浸中,与故事及角色建立一种个人化的关系,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感与内心,与这个世界达成一种初步的对话和理解。很显然,案例中的美国老师深谙童话之于儿童的特殊意义,因此没有被“后母”这类角色的表面意义所局限,也没有做更多现实化的道德比照,而是探寻了这类角色所承载的更加丰富的心理内容,引导孩子洞悉到自我和人性的复杂与深邃。与此同时,对于童话故事中斩获幸福的灰姑娘,美国老师强调的也不是她的“善良”、“美好”这些历来为我们所称道的女性气质,而将关注点引向了女性主体力量的实现:“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这无疑是对童话所塑造的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深度质询。很显然,在儿童那里,童话的阅读也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累积,这种“经验”的获取,不仅需要关联情景的反复呈现,也需要在与别人的交流与分享中得到确认和深化。英国青少年文学大师、同时也是著名的儿童阅读研究专家艾登·钱伯斯曾提出了儿童阅读交流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