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谁主沉浮》有感[合集]谁主沉浮——当下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体主流地位刍议·XX省达州日报社付勇·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五媒体(包括手机短信、手机新闻报)蓬勃兴起,网络舆论力量愈显突出。如“打虎事件”,就是由网络挑起的、真理越辩越真的成功例子。还有对cnn主持人、莎朗·斯通的讨伐等等,都显示了网络舆论的力量。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网络这种传播介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视察时,还专门去了人民网编辑平台,并首次通过网络视频与广大网民进行了交流。各级党委政府也非常重视“网络声音”,不仅花大力气建了政府网站,而且诸如“市长热线”、“书记热线”等舆情渠道也是依托于网络平台。如XX省达州市的“市长热线”,就建在当地一家很热的论坛网站上,在当地形成了很大的舆论影响力。如此一来,不少人就认为,网络媒体已经或将很快超越、甚至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这种网络媒体已经很强势的印象或观点,目前在各个领域快速蔓延,不仅是一些政府官员,甚至许多业内人士,包括一些报纸的从业人员,也抱着这样的观点,一副凄凄然惶惶不可终日的模样,对报业发展信心不足,对报业未来悲观沮丧。事实果真如此吗。窃以为还远未到那个时候。当下,不仅广播电视、报纸仍然是主流媒体,而且网络媒体还远未发展到主导社会舆论、成为当下主流媒体的时候。网络媒体发展迅猛首先我们得承认,近年来依托互联网这一新兴传播手段,网络媒体发展迅猛,影响也日益广泛和深远。放眼五洲,“网络政治”全球升温,政治人物上网直面公众,已不鲜见。2008年美国总统角逐中,更是将网络工具用于拉拢选民、提高人气甚至是攻击对手。从2007年起,中国民间就不断向胡锦涛总书记发出上网聊聊的邀请。2008年6月20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第1页共5页次同网民在线交流变成了现实。相比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每年主动“邀战”世界网民,动辄聊上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胡锦涛总书记只在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回答几个问题的在线交流似乎微不足道,但国家最高领导人利用互联网这样一个现代化沟通媒介的象征意义却非同寻常。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官员也以不同的方式纷纷“触网”,上网直接倾听民意,与网民交流。超越传统的地域时空限制,可以让官员们更为自由、深入、真实地了解、把握许多真实的社会情况,这种网络时代的官民沟通方式正在掀开中国互联网政治新篇章。中国互联网普及至今已十年,网民以几何倍数递增。2009年一季度中国网民新增1620万人,互联网网民总数达到3.16亿人。通过键盘和鼠标参与重大事件、表达自身诉求,也成为愈来愈多中国网民习惯的政治生活方式,而网络声音对外部现实世界施加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在南方大雪灾和汶川大地震中积极奔走,在北京奥运圣火海外传递受到干扰时联手护卫,在西方歪曲报道西藏事件时有力还击""中国网民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爆发的力量之强大,令世界震惊,让西方媒体感叹“不怕主流媒体,就怕中国网民”。网络舆论,正日益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方式。高度决定影响力虽即如此,但我们还得看看左右社会舆论,或者说主导社会舆论的根本力量在哪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认为,高度决定影响力,主流媒体的传播效果主要是就其权威性和影响力而言,而不是指其发行量(或者收听、收视率)。就目前的新闻传播格局而言,党报(包括广播电视新闻)作为主流媒体,拥有在“第一时间”掌握丰富、宝贵的来自权威部门的“政经”资源,这是其他媒体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及时准确地把党的方针政策、重要会议精神宣传出去,做好对党和国家、地方党委政府大政方针的研究和解读,做好权威发布和舆论引导,增强指导性,是党报(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区别于、胜出第2页共5页于其他市场类、都市类报纸的重要方面,同时也区别于、胜出于其他网络媒体的根本之点。主流不主流,还要看媒体发出的声音代表谁,或者说,是谁在通过这些媒体发出声音。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国家,统治阶级的声音都是最强音。我们的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它们的主流地位。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