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探索,整合中增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歇马小学刘玉梅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实践中探索,整合中增效》,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进行说课。《找规律》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新教材新增设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也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而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非常重要。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在这一宗旨指导下,我确定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再者是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计的重点。“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针对本班孩子的实际学情,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采用了“三段六环”及我校的“426”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诱发学习欲望。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律动,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中的规律。(二)、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学习数学知识。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根据自主学习任务,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三)、交流质疑、达成共识——理清知识脉络。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小组内探究到的结论在班内交流,小组间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和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及时发表不同见解,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而且我自己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和鼓励。(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构建认知结构。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挑战性的习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本节课我力求凸显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为此在课堂上,我努力的做到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让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二)、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应该说,没有孩子们的活动,就不可能迈出创新的第一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