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此时无声胜有声VIP免费

此时无声胜有声_第1页
1/2
此时无声胜有声_第2页
2/2
此时无声胜有声——说‘宁静’冯礼尚白居易七言诗《琵琶行并序》中,有这样一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折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元和十一年,白居易夜送客到浔阳江头,闻舟中夜弹琵琶女,遂命酒邀弹数曲。该琵琶女已年长色衰,饱尝了人间酸甜苦辣,心中忧忧,行之迟迟,经历客人的千呼万唤才肯出来。在演奏琵琶时,曲调未成却先露出了惆怅的表情,弦声抑钝,似诉其生不得志。低头漫手速速弹,琵琶声里诉往事。那弦声,忽儿似阵雨,忽儿如私语,粗杂声与细腻声相间而弹,弹着弹着,乐声又象花树丛中的莺语声,悄悄地溜跑了。音声变得渐远渐逝,似乎是深山咽谷中的泉水,流沥进高崖下的水潭中,声脆而微。天寒地冻水固塞,固塞不通声消无。琵琶女,在白居易的邀请下,怀着迟疑、压抑、愧涩、惆怅等不快的心情,勉强与客人相见,诉说了她不幸的经历,并用琵琶演奏了她以前在京城常伴奏的乐曲《霓裳》与《六幺》,心中浮现出无限往事。弹琵琶时,她的身姿、容颜、动作、神态等无不表现出她酸楚、忧伤与愤恨的心情。她整个的身心融进了乐曲之中,并用乐曲抒发自己心灵的苦闷。琵琶女不幸的身世,已经完全由她的琵琶演奏表现出来了。于是,诗人心里向客人们发出暗暗的祈祷: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刻,全场宁静,鸦雀无声,引发了客人们无限的愁绪与悲哀。客人们的眼眶都湿润了,诗人的衣衫擦满了泪水。凝绝的弦声,就如同受阻抑的心灵,唤起了观众极大的感慨。此时的无声之美,恰到好处地给了观众以无限的觉悟与反思。一曲美妙的音乐,能叫人三天不知肉味,伟大的艺术就在于它能深入人心。无声,也具有教育的意义,是一种教育方式。无声中的教育,能给学生更多的反思与自觉,会有别样的效果。教师要克服一针见血的教育期望,不要一见学生犯了错,就没完没了的唠叨或指责,而是要悄无声息地等待学生的反思与自觉,这能增强他的自我意识感。学生认识能力与道德水平的发育,都是在不断学习与生活磨砺和自我反思过程中逐渐成长的。一钉点的小错误提醒他就行了,不需大谈必究。对于学生当时犯的错,就给他当头一棒,等于把这个错楔进了他的脑海中,永远也擦不掉。思想品德教育,要克服一味的宣理与说教,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道理点到为止,要多用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如用一个生动的事例来阐述助人为乐的美德,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道德的力量。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教师不要说破或讲透,而是给学生留下感悟的空间,会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无声是一种教育艺术。面对学生言行举止的失误与不轨,教师有意的一个点头、一个示意、一个微笑或一个眼神,就能给学生以启发。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无声的身体语言与神态,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心灵。无声,有宁静与寂静之别。宁静,是专心致志的静、心有所依的静;寂静,则是没有生机的静、令人恐惧和孤独的静,鸦雀无声,如荒漠大沙,又如空旷星辰。琵琶女弹琵琶时的静,就是一种宁静,她心中只有琵琶声,琵琶声与其生活的往事融合在了一起,全神贯注,埋头寄情思于音乐。然而,宁静与寂静没有绝对的界限,例如,在讲课中间,霎时,整个教室一片宁静,全体学生进入了专注的听课和学习状态,思维高度集中,能听得见掉到地上的一根针。这种宁静,有令人孤独、寂寞之感,这是宁静中的寂静。宁静之美,能使人专心致志。古人云:宁静而致远,此之谓也。世上本没有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是修炼所成,是主观意志追求所得。佛家养心就要求一个‘静’字,在‘空静’中透析万物,升华智慧与道德。儒家,讲学读经,也讲究静坐、静思、静学,只有宁静才能思学、致远。道家,乐于在空旷寂静中探索自然大道。宁静是人们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最佳境界。宁静是人的身心养护所需。除了过劳死、疾病死,大多数学者都很长寿,这大半是因为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此时无声胜有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