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利用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方法。2、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忆背诵。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我们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一篇古文,大家还记得吗?出示《杨氏之子》齐读。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原来学习古文的方法是什么。(读,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二、读古文1、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古文,这是一个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念一念,起。2、理解课题绝弦:把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3、读课文,划节奏4、指出难读的地方,理解之后再读。5、师范读。孩子们没读几遍就能把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语速放慢,适时地停顿。生齐读课文。三、品课文1、我们能从课文哪一句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就真的善听呢?2、“善哉”是什么意思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时候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老师把这两句话打在大屏幕上,我想问问,这里的善哉的“善”跟伯牙善鼓琴里的“善”一样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这种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里边很常见,这里的“善哉”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听了人家的琴声之后说了一句什么?3、真好,我觉得你这几个“善哉”读得好,你“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好,我问问你,当你读到“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时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洋洋兮若江河,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宽广的江河,相比上面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边是有特指的,正是这样磅礴高耸的泰山,正是这样连绵不绝、铺天盖地的江河,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是的,不论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里“伯牙所念”的“念”跟前文中的哪个字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而且听懂了这位名满天下的琴师倾注在琴声里的什么?(心声)这样看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只是伯牙的琴声吧?他也道出了伯牙内心的什么?生:也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你们听出来了吗?你太了不起了!原来钟子期不仅在听伯牙的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象峨峨泰山一样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广阔的什么?(胸怀)这样看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那仅仅是想吗?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伯牙的琴艺是妙绝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他们能得知吗?唯有谁能得知?生:钟子期。师:唯有谁必得之?生:钟子期。师:这才叫伯牙所念生:钟子期必得之。5、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资料中也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6、如今我是不再孤独,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古书《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善哉善哉”好呀好呀,先生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听到我的志向我的情怀,和我心里所想的(生:一模一样)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那就是生:心有灵犀。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哪!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什么?生:知音。师: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生:找到知音了!师: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心有灵犀。(师生配合读文,首先师读伯牙部分,生读子期部分,然后交换角色)这样的形式就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生:一个听。师:一个倾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