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南京南京》有感[样例5]观《南京。南京。》有感斑驳的城墙向人们讲述着那一段难忘的历史。阴霾的天空中到处弥漫着硝烟与战火,太阳仿佛被遮盖住了灰蒙蒙的看不清样子。远处,坍塌的墙坯上还不时的撒下些尘土,让人们眼前的一切变得模糊与朦胧,却又那么让人铭记,一段屈辱的历史、一段难忘的记忆,仿佛像刀子一般扎在心头难以逝去。1937年12月13日,注定是一个被用血和生命镌刻的日子;是噩梦和灾难的日子;是日本铁蹄踏开南京城门的日子。那一天是血和泪的开始;那一天是孤独和绝望的开始。伴随了六个朝代的城墙,抵挡住了历史的冲刷,抵挡住了岁月的消磨,抵挡住了秦淮河畔的莺莺细语,可那一块块承载了六朝的历史厚重的城砖,却无法承载日寇的铁蹄,那一块块厚重的城砖抵挡了六朝的烟火,去无法承受日寇的炮火,随着那一声声炮响,在南京大地矗立了百年的城墙就那么轻易间化为了齑粉随风飘去了。也许是他们太过久远,历史和时间的流逝已让他们在不经意间老去;也许是他们太过久远,秦淮河畔的莺莺细语折断了他们的铮铮铁骨,所以在炮火中他们再也无法保护那些他们一直守护着的人们,那些他们一直注视着的人们,于是随着火光和硝烟他们逝去了,就像六朝的故事一样,那么一点一片的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这时的南京就好似一只紧紧蜷缩的刺猬,突然将柔软的肚子漏在了猎犬的牙边,就这样猎犬狠狠地咬了下去,坚硬的针刺成了毫无用处的装饰,南京被攻克了。仅剩的一群战士组织在一起做着最后的反抗。那一群面色黝黑,瘦弱干柴的双手,坚定地举起枪向远处的敌人射出一颗颗复仇的子弹,“碰”,子弹打爆了鬼子的头——这是为惨死在鬼子刀下的小狗子报仇的;“碰”,子弹穿过了鬼子的心脏——这是为死在鬼子枪炮下的弟兄们报仇的;“碰”,子弹---可是没子弹了,战士们被俘了。没有背叛,没有哭声,没有后悔,就那么高傲的昂起头颅告诉鬼子们,这颗头是中国的就是死也要死得有骨气,你可以砍下他但不能侮辱他,就是死也要死的有意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呼喊着“中国不会亡,第1页共3页中国万岁”那一刻是一份信心与渴望。街头的叫卖声没有了;孩子的玩闹声没有了,换之而来的是无数的尸体,不是一具两具,而是一片又一片充斥着我们的眼睛,压抑着我们的心灵。那些从琉球之地漂洋过海呼喊着“共荣”二字的倭寇们,好似一部部杀人的机器,不停地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的割戮着,杀戮着手无寸铁的人们和那些还应该处在做梦年纪的孩子。他们将干瘪的身躯捆绑着让他们伏在地上,然后呼喊着、狂吼着将刺刀拼命地扎进那干瘪的身体里,百人死去之后他们猥琐的笑着不时的擦去刀上的鲜血,干瘪的身体在那里,血再那里,随着那涣散的目光而渐渐地冷去。倭寇们肆意的把他们的身体堆放在一起,用火焚烧、用土掩埋又或随江水逝去。江面上随着流水沉浮的不再是渔船,不再是游鸭,不再是白鲢,而是一具具冰凉的身体,随着风儿翻滚的亦不是白白的浪花而是片片刺眼的血色。死亡笼罩着这个城市,死神的镰刀肆意的挥舞着成片的收割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古旧的教堂,退色的圣像为人们提供了最后的一片安土。在这个破败陈旧的教堂里攒聚着大量的人————是还活着并拥有生命的人,为了免于死难他们隐忍苟活,他们还坚信着并努力的使自己好好地活下去。这里缺医少药,这里缺少必需品,但这里还有生命,这片地方给了在痛苦与挣扎中的人们活下去的一丝希望。可他像城墙一样没有完整的保护好所有人,那些在战火中免于死难的女性们却依然逃不过倭寇的摧残,还记得姜老师在被抓后,悄悄地向角川说了一句话“杀了我”——她们甚至连选择死的权利都没有,同时角川在死的时候说的一句话——“或许,活着比死更难吧”。这场战争受害最大的就是这些手无寸铁的老弱妇孺。影片中那一百位明知做慰安妇的结局可他们还依然的举起了手的女性,就为了那句“你们去了,就会有吃的,就会有煤,孩子们就能度过这个冬天”于是她们用生命换回来了这些所谓的福利。虽然她们中有的人出身不好,甚至在剪发到时候反抗与挣脱和大家格格不入。但第一个举起手的却是她,那个被人们唾弃辱骂的女人,在慰安妇的场所里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