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由《翠鸟》一课教学想到的孟强(特级教师)《翠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某教师在执教此课时,首先结合课题引导学生交流翠鸟的资料,从种类到分布,从特征到习性,无所不包。然后以外形和动态描写为重点,为学生准备了一席视听的盛宴,借助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视频,充分展现了翠鸟的羽毛之色彩斑斓、外形之俊俏美丽、本领之高超绝伦等特点,真可谓奢华惊艳,高超迭起。然而,看似“浮华”的表象之下,学生对描写羽毛颜色的“橄榄色的头巾、浅绿色的外衣、赤褐色的衬衫”等词语与翠鸟之名的由来,对描写动作之迅疾的“蹬开、叼起”“像箭一样”等词句的揣摩,却少之又少,甚至不曾涉猎。诚然,从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角度来看,适度引入视听和文本资源不可厚非。但是这些内容仅仅是语文教学的手段,而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更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试想,把教师引入的关于翠鸟的那些视听资源放在生物课上是不是更合是呢?可见,语文就是语文,不是生物,不是历史,不是思品,不能虚化泛化,不能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要警惕非语文或泛语文的元素过多过滥的现象,不能喧宾夺主,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本末倒置。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然而,语文教学中本末倒置、避重就轻的现象却大行其道。比如,识字与写字,写好一个字远比识记一个字难得多,但我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耗在了识字环节,写字教学只是蜻蜓点水般地点缀一下,也就难怪孩子的书写水平日益下降了。阅读与表达,表达远比阅读难得多,朱自清的《背影》读上两三遍就能读得懂,要写出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却绝非易事,可我们往往满足于文本意义的获取,忽视了语言运用的训练。课本与读本,课本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教学的主要对象,但受主题教学、海量阅读等思潮的影响,却存在受冷落和边缘化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由其衍生的各色读本,还美其名曰“课程开发”“高效语文”云云。殊不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凡此种种,语文教育必须正本清源,回归原点和本真。为此,我们有必要做到“一二三四”:一个突出,即突出课程意识。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借文本之力,使学生得语文之力。不能仅仅盯着文本内容,满足于对文本意思的获取。应当由跟着内容走,到跳出内容教。教什么?由教课文内容到教课程内容。要保持清醒的课程意识,擎起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剔除非语文泛语文的元素,确保不偏位。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按照年段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确保不越位。以课文为例子和载体,理解文本内容,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习得语文方法,确保不缺位。两个并重,即理解表达并重。理解和表达是语文的两翼和两极,要一手抓阅读理解,一手抓语言运用。不能偏执一端,偏废另一端。阅读理解是基础,语言训练是中心,语言运用是目的。但是,也要防止像教数学那样教语文,把语文课上成机械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失却了人文情怀和情感熏陶的语文课,就会变成失去灵魂和血液的僵尸。因此,要以阅读理解为主线,以语言运用为重点,把语用之点嵌入阅读之中,用阅读之线串起语用之点,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三个为本,即以学生发展、语言运用、清新朴实为本。首先,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一滴水落在地上,并不起眼,落在荷叶上,就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理想的教学就是甘做荷叶托举露珠的过程。其次,在读写关系上,要以语言运用为本,学习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要把表达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再次,在课堂形态上,要以清新朴实为本,拒绝浮华秀课之风,拒绝华而不实、夺人眼目的花拳绣腿,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堂洋溢清新自然之风。四个获得,即得意、得言、得法、得魂。得意,即理解文意,获取文本意义,获得情感体验和审美熏陶,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得言,即落实语用,关注言语规律,关注表达运用,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得法,即习得方法,掌握读法、写法、学法,授之以渔莫若授之以渔,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得魂,即以文化人,认识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