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周主备:杨柳二备:邢伟二备时间:_11月__25日总第__课时第五章(单元)透镜及其应用第课时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型新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关数据。2.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3.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3.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的科学实践。重点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难点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具对媒体白板课前预习:1.凸透镜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有哪些?教学准备: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凸透镜成像原理的课件。[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能力训练:1.凸透镜所成实像一定是()。A.像比物大B.像比物小C.像与物位于凸透镜两侧D.像总是正立的二次备课答案:C2.凸透镜前25cm处的物体沿主轴靠近透镜时,其所成的倒立、放大的实像将()。A.由实变虚B.由虚变实C.由大变小D.不发生变化答案:A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形成烛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A.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B.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C.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距以外D.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距以内答案:D4.有四种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如果要使在距凸透镜15cm的物体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那么凸透镜的焦距应为()。A.5cmB.10cmC.15cmD.30cm答案:B教学活动设计:导入新课问题1:凸透镜的光学性质是什么?如图的光路(视频展示),对你有何启示?点评:会聚光线。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不一样,透镜焦距越短,表示它的折光能力越强。问题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通过光心的呢?说明: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上述光路图中的内容根据提问次序及讲解过程逐个添加展示。问题3:考察光路图你有什么发现?点评:同一个发光点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相交于同一点。问题4:若在该点所在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就会出现一个亮点吗?为什么?点评:会,因为确实有光射到这一点。这就是发光点的像。展示课题导入新课。情景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问题: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情景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问题: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问题: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问题: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点评: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问题:什么是物距、像距?点评: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问题引导: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活动1:感受像的多样性说明:回顾与再现——播放多媒体,动画辅助1.小孔成像情景2.平面镜成像情景3.通过凸透镜观察邮票的情景说明:展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