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把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摘要】观察能力是数学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观察。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科学地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关键词】观察能力观察兴趣观察方法观察习惯观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必备能力之一,许多数学知识的获得都来源于观察。通过观察获取丰富的感知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理性的认识,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观察,敏锐的观察能使学生尽快抓住问题本质,产生联想,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到首位。下面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一、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大多数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或者看得粗心、笼统,甚至观察的顺序杂乱无章。所以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其掌握适当的观察技巧。例如,学生观察花时,我让学生重点观察花的颜色、大小和气味。观察花的颜色,我指导学生用“看一看”的方法;感受花的大小,我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了解花的气味,我指导学生用“闻一闻”的方法。正所谓“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观察番茄的果实,我主要是指导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的方法。观察茶叶时我指导学生用“看、闻、摸、品”的方法。观察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再谈谈以下几种:(一)比较观察法——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比较观察法容易发现自然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把两个以上的事物有比较地对照进行观察,反复思考。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分类”一课时,我用课件先展示一间摆放整齐有序、舒适的房间,请两三名学生谈观后感;再用课件展示林林凌乱的房间,问学生:“你喜欢林林的房间吗?你能给他出个主意吗?”通过比较整齐与凌乱的房间,使学生很直观地知道收拾房间的重要性为学生创设“帮助林林整理收拾房间的物品”的任务,从而引出探究活动的主题——像这样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随机板书课题:物体的分类。(二)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有秩序地观察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达到言之有序,思路清晰。例如,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先看看,比比下面这组除式中各式的被除数、除数与商,使学生对这组算式有个基本了解(商都是2,但被除数和除数都不相同):从4÷2=2从上8÷4=2下往20÷10=2往下40÷20=2上看400÷200=2看1然后有次序地分层次观察:①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起了什么变化?商呢?(与第1式比,第2、3、4、5式的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2倍、5倍、10倍、100倍,商不变,仍为2)②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起了什么变化?商呢?(与第5式比,第4、3、2、1式的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倍、20倍、50倍、100倍,商不变,仍为2)观察后再经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结论。无论是方位顺序观察还是时间顺序观察,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三)归纳法——在观察活动完成之后,指导学生回顾过程,交流、小结所观察的结果,把相同性质的或不同性质的知识归纳和分类起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它们的特点或特性,促进学生对观察成果的巩固与进一步的概括。例如,在教学“观察蝌蚪和小鱼”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通过一个个表象,归纳概括出蝌蚪和小鱼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通过这样归纳小结,使学生明白重点,掌握主干,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更便于学生区别和记忆。二、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不正确的。因此教会学生从学习的内容中观察事物的特性,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尤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