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则寓言故事想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盲目地听,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一直在被动地学习,“勤能补拙”、“贫鸟先飞”、“勤奋出天才”、“刻苦、刻苦、再刻苦”似乎只要努力,一切问题也可以解决。我们做老师的也总教育学生,要善于挤时间,见缝插针地钻时间,把握了时间,就等于把握成功。学生也把大量时间放到学习上来:早上早读,上课听课,中午午读,晚上练习。有的人努力到每天都只剩下教室、宿舍、饭堂三步曲。时间花了不少,但到考试,能取得高分的却廖廖无几,让师生深受困惑。于是,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授之以渔”的观点,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见,授之以鱼是现成的、短暂的、可数的,授之以渔,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终生受益的。从这种意义上看,指导学生懂得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多么精辟地见解!的确,活的方法总比死的知识有用得多。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但在学生时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步入社会之后,对其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可谓受用一生!但是今天美国教育对我们的古训“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却推陈出新了。不仅要授学生以‘渔’,更要授学生以‘渔场’。“渔场”就是学生活动的广阔天地。在美国,教育者也手把手地示范传授怎么捕鱼,却更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被教育者自己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试想,如果学生空有一身的本领,却没有实践的环境,亦不能辨别渔场里鱼的多寡,这无异于古时那个纸上谈兵的故事。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它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生在这里应尝试生存,体验生存,亲自去做,学会去处理事情。教学做合一,亲身体验得真知,形能力。当学生的活动,使“渔场”呈现生活的丰富与鲜活,从而赋予“渔场”生命的内涵。想想,一池星辉,满堂银跃,人声喧哗,该是多么美好的图景啊。我们的学生不是天上的风筝,不需要我们手里拽一根长线;他们是鸟儿,学习了飞翔,可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片尽广尽阔的天空;牧羊人牧羊时不能给羊儿脖子系上麻的金的银的绳子,而是要为羊儿寻找一片片丰茂的草场,让他们能“吃”多少就“吃”多少,通过不断地咀嚼、吸收、反刍,质疑批判,最后沉淀下来的就成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知识。我想对寓言中的渔王说,你懂得再多都只是你自己的,而你的儿子懂得再少,却是他们自己的,请给你的儿子们一片海吧,放开你的手,让他们自己到里面去扑腾,去摔打,去体验,相信,不久之后他们捕到的鱼会越来越多,他们的技术也会越来越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