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作业(三)1.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D)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解析:题中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所以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S型曲线的K/2的水平,所以环境容纳量为2*200=400。2.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甲、乙、丙与丁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四条曲线对应的条件分别是(B)实验组甲乙丙丁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4.04.00.80.8培养液体积/mL200800200800A.①—丁、②—乙、③—丙、④—甲B.①—乙、②—甲、③—丁、④—丙C.①—甲、②—乙、③—丙、④—丁D.①—丙、②—甲、③—丁、④—乙3.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解析试题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出率与迁入率、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年龄组成有:增长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稳定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衰退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根据题意与图示分析可知:甲图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是增长型,在t1时期增长率最大,所以选C。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D)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解析:培养用具与培养液都需灭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培养酵母菌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较多,应稀释后再计数。5.如图是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B)A.调查物种种群数量时只能用样方法B.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0C.由A到B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由B到C种群数量越来越多D.C点之后种群数量不会发生变化解答:解:A、一般植物与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B、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则种群增长率为0,B正确;C、A点到C点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C错误;D、C点之后的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但30年后λ未知,则种群数量难以估计,D错误.故选:B.6.下列有关害虫防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①可以利用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②化学防治虽然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环境,但杀虫效果好,所以要以化学防治为主③推广抗虫棉时,常与普通棉间行栽种④化学防治往往会引起害虫再度爆发,因为杀虫剂不仅会杀死害虫的天敌,而且经过选择作用,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7.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学生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d)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增减情况见下表:实验材料生物数量(个/mL)1d2d3d4d5d6d7d8d9d枯草杆菌1801601401601801601405060大草履虫-6070806050402010双小核草履虫----2040608010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A.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均属于草履虫,二者为种内斗争关系B.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获胜,但9d后,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不一定继续增加C.大草履虫与枯草杆菌构成捕食关系,在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枯草杆菌的大部分能量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