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毛主席在花山一课时教学要求:知识和能力:1、认识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和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2、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2、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教具准备:(1)歌曲《东方红》、毛主席的相关资料、课件。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激发兴趣。1、播放歌曲《东方红》课件这首歌没有专业的词曲作家,是陕北的一位老农发自内心唱出来的,它唱出了陕北,唱遍了全中国。毛主席是能让广大民众高呼万岁的伟人,是最受敬仰的人民领袖。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写毛主席的课文。出示课题《毛主席在花山》3、资料补充(学生介绍)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课文讲述的就是毛泽东住在花村时发生的几件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要求(课件)(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借助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学生自主学习3、汇报成果。(1)读准字音(齐读、男女读)碾子簸箕一筒吱吱扭扭沏茶瓷碗旮旯舀水笤帚夜以继日俺(2)理解词语(课件)旮旯:角落,偏僻的地方。夜以继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以,用来。过渡:毛主席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作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事。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音容笑貌,听到了他为群众着想的肺腑之言。三、细读课文,深入感受。1、默读课文,思考:(课件)(1)文章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2)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用“——”画出来,并在旁边简略地写一写你的感受。2、小组交流。(指名回答)三件事:请乡亲们碾米、请乡亲们喝茶、帮乡亲们碾米(板书)3、全班交流: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1)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课件出示句子)①学生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②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③这句话抓住了什么来对主席进行描写?(神态、语言)(2)“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①学生谈感受。(这是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话,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泽东与群众的情谊,可以体会到到毛泽东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语气是那样和蔼,态度是那样诚恳。)②女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③这句话抓住了什么来对主席进行描写?(语言)(3)“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①学生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②男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③这句话抓住了什么来对主席进行描写?(语言)(4)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他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①学生谈感受。(毛主席不公是那样说的,更是那样做的,让群众休息会儿亲自碾米,参与到群众的生活中,与群众打成一片,他自己视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从他的伟大中让我们领略了他的平凡,从平凡中更让我们敬佩他的伟大。)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③这句话抓住了什么来对主席进行描写?(动作、语言)(5)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象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①学生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4填空总结:①毛主席,您不仅————,还能————,我们——您!②作者通过——、——、——这几种描写人物方法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四、知识延伸:讲讲有关毛主席的故事。五、放录音总结:毛主席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却时时关心体贴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身为主席却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