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因此,应该说,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很久以来,爱斯基摩人给人的印象都是遥远、神秘、原始而且不开化的,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甚至是宗教领域,更深一层地了解北极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土著居民。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人??北极圈附近地平线放射柔和光芒摄氏度圆顶皮褥子暖和靴子抵挡捕鱼打猎雪橇居住鞭响猎手载着战利品信号归来地平线:古人叫它天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线。海豹皮防水风雨衣妇女的大衣做的很大,以便把她的小孩放在背上为什么狗拉雪橇是爱斯基摩人重要的交通工具呢?由于爱斯基摩人赖以生存的大多数动物每年至少要迁移两次,因而注定他们跟随食物源过着迁移的生活。冬季他们使用狗拉雪橇,夏季由于冰雪融化,雪橇无法使用,只能让狗驮一些东西。夏季的海上交通工具是皮船,冬季船就派不上用场。由于拉雪橇的狗和人吃一样的东西,而且比人吃得还要多,所以使用狗拉雪橇作为交通工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方便的。树枝形狗队扇形排列的狗队,适宜在宽阔的冰原上行驶爱斯基摩狗能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雪地里过夜爱斯基摩人,就得谈一谈他们忠实的朋友――爱斯基摩狗爱斯基摩狗体形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尾巴向上翻卷,非常漂亮。它们能够吃苦耐劳,最主要的特点是耐寒,在-57℃的情况下也能在雪地上安然入睡。它们睡觉时常常卷作一团,其毛皮保暖性极好。拉雪橇的狗至少要有八九条,猎人用海豹皮或海象皮制成的挽绳套于狗的胸部及前肢,狗队的一般采用扇形排列,这最适宜在开阔的地上行驶。如果行驶在多林多谷地区,则让狗采用树枝形队列以便于操纵。每支狗队中都有首领狗,拉雪橇时有领路狗,有时是一只狗身兼双职。对于极地爱斯基摩人来说,如果没有狗拉雪橇,人是无法生存的。他们不可能靠步行穿越茫茫的冰原去打猎。而利用狗拉雪橇在冰上每小时可行32公里,在催得紧的情况下,狗队可以不停地奔跑18个小时。爱斯基摩狗是若干种血统混杂的亚洲型狗的混种,很可能还有一些北极地区狼的血统。爱斯基摩人对狗是比较苛刻的,从不纵容它们,拉橇时每天只喂一次,有时两天喂一次,以免吃饱了的狗不听使唤。除冬季拉雪橇、夏天驮东西外,西部爱斯基摩人还用它们拖船,从事拉纤的活计。打猎时,利用狗寻找海豹呼吸孔,遇到大型动物如麝牛或北极熊,猎人便放开雪橇上的狗让狗群围攻猎物,拖垮它,以使猎人能够射杀之。狗也是看家的好卫士,它向主人报告敌人或危险动物的来临。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爱斯基摩人会杀狗吃。使用狗拉雪橇外出狩猎,如果迷了路,又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撬狗便能救猎人一命。而定居的太平洋爱斯基摩人和阿拉斯加西南地区的人专门养狗吃肉。条件差的爱斯基摩人养不起狗,只能靠人力拉撬。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不畏严寒,克服艰苦的生活环境,顽强地与大自然战斗,无疑是最强悍、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