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话今说楹联主講人﹕姜玉峰時間﹕2014年3月地點﹕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秀麓光明講堂”主持人楊千成(通海一中原校長﹑著名文化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前不久﹐由光明日報社﹐中共通海縣委﹑通海縣人民政府﹐玉溪日報社共同主辦的“秀麓光明講堂”正式在秀山腳下古樂傳習館開講。講堂通過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到通海舉辦講座﹐以期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雲南省通海縣被譽為“中國楹聯文化縣”﹐“中華詩詞之鄉”。通海是通江達海的邊城﹐經千百年來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巴蜀文化的交流影響﹐使通海成為一個頗具文化底蘊的小城。雲南四大名山之一的秀山就是通海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人們譽之為“山林詩苑”和“匾山聯海”。秀山之特色之一就是山不在高而匾聯叢聚﹐所謂“無楹不聯﹑無壁不詩﹑無額不匾”。“滇人善聯”﹐全國著名的三樓一祠──黃鶴樓﹑岳陽樓﹑大觀樓﹑武侯祠中最受喜愛的名聯﹐都是雲南人撰寫。圍繞楹聯文化的特點和品鑒﹐我們特別邀請姜玉峰以《談古話今說楹聯》為題開講。楹聯﹐俗稱對聯﹑對子﹑楹帖等﹐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與詩詞曲一脈相承的獨立文體﹐是我國彌足珍貴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具有鮮明的文學性﹑群眾性﹑時代性﹑實用性和鑒賞性﹐為中國各族人民喜聞樂見。從其形成到現在﹐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適應不同時代的社會需求﹐成為一種無可替代的應用文體。只可惜一段時間一度勢微。在舉國開拓創新的大勢下﹐相信通過努力﹐楹聯文化的復興指日可待。從總書記﹑總理用聯說起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多次利用楹聯教育幹部﹐祝福民眾。這種把楹聯文化成功運用於政治生活的做法﹐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特別是楹聯工作者。2013年1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菏澤市視察時﹐給市﹑縣委書記們念了這樣一副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這是鐫刻在河南內鄉縣衙博物館三省堂的楹聯﹐由康熙十九年(1681)知縣高以永所撰。聯中表述了作者對“百姓”與“一官”的理解和態度。總書記古為今用﹐賦予了楹聯以科學的理念和時代的精神﹐以此教育黨的幹部正確處理自身與群眾的關係﹐勤政廉政﹐為人民服務﹐造福一方。這是黨的路線教育的目的所在。今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向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人士代表會議上讀春聯拜年祝福:(一)駿馬追風揚氣魄﹔寒梅傲雪見精神。(二)昂首揚鬃﹐駿馬舞東風﹐追求夢想﹔斗寒傲雪﹐紅梅開大地﹐實現復興。這兩副聯是廣東省梅州市徵集春聯的得獎作品﹐公示在《人民日報》上。這兩幅作品以駿馬比喻進入新的一年──農曆馬年﹐以紅梅渲染喜慶﹐以傲雪寓改革需要的精神﹐從百姓的層面﹐表達了追求強國夢想﹐實現民族復興的願望。習總書記選讀這樣兩副對聯。十分契合會議的主旨和氛圍﹐從一個側面宣傳了黨的十八大精神。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期間﹐李克強總理參加山西省代表團議政會議﹐會上吟誦了晉祠的一副楹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人共樂千秋節﹔樂不可無﹐樂不可極﹐樂事還同萬眾心。這是晉祠同樂亭聯﹐作者是晉祠清末舉人劉大鵬﹐號臥虎山人。此聯是嵌名聯﹐把同樂二字用順嵌﹑逆嵌﹑直嵌等手法多次嵌入聯中﹐引人入勝。聯作首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集自《易‧乾‧文言》﹐泛指意見相同而互相響應﹐願望一致而互相幫助。古代以農曆八月初五為千秋節﹐同時千秋節也是詞牌名。寥寥幾個字﹐通過藝術加工﹐把同舟共濟﹐同心同樂的意念表達出來。而“樂事還同萬眾心”表達了與民同樂的情操。與代表們共同欣賞家鄉文化﹐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中央領導重視楹聯文化﹐在楹聯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釋放出無窮的正能量。聯壇﹑媒體爭相傳達。通過學習﹐從中可以得到很多啟示。首先﹐中央領導在不同場合的用聯﹐發揮了引領作用。給全國人民帶了好頭。這是不成文的發動﹐是對楹聯文化最有力的褒揚﹐是引領弘揚楹聯文化的號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長鞭指處﹐萬馬奔騰的局面還會遠嗎﹖其次﹐中央領導在不同場合用聯﹐起到了極大的鼓勵作用。兩位春聯作者聞訊後欣喜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