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诊治指南(2014)病原体:梅毒苍白螺旋体生物学特点:人体外干燥环境中迅速死亡人体外潮湿环境中100℃立即死亡,60℃生存5min,40℃生存3小时并无传染力,常温下生存数小时,对寒冷抵御力强。肥皂水和一般消毒液可使其死亡。梅毒病原体及其生物特点人类是梅毒螺旋体唯一宿主性接触传播(绝大多数)病原体由完整的黏膜表面、皮肤破口进入体内母儿垂直传播血源传染其他(少见)皮肤粘膜非性接触;接触污染的内衣、被褥、毛巾、剃刀、餐具、医疗器械间接传染梅毒传播途径梅毒螺旋体藉其粘多糖酶与组织细胞粘附而感染损伤全身组织。人体组织内粘多糖含量越高受损伤越重。主要侵犯:阴部、皮肤、眼、主动脉、胎盘、脐带早期侵犯皮肤黏膜,晚期侵犯血管、中枢神经、全身各器官。胎盘和脐带在孕18周才含粘多糖,故垂直传播在18周后才发生。梅毒病理生理菌体感染后(临床症状出现前)既有传染性。一期梅毒:生殖器溃疡(硬下疳,最常见表现)一期潜伏梅毒:无症状期(6~8周)二期早发梅毒:典型皮损、低热不适、弥漫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各种内脏并发症二期潜伏梅毒:再次无症状期,二期复发梅毒三期梅毒:累及各个系统,依次为中枢神经(神经梅毒)、心血管(梅毒主动脉炎/动脉瘤)、皮肤和骨骼(梅毒树胶肿)、死亡。晚期潜伏梅毒:无任何症状,仅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感染灶炎症反应继续发展,但不具传染性。梅毒临床表现对早期梅毒诊断有十分重要价值硬下疳,但梅毒血清反应阴性者。检查方法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收集病损处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立即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活动的梅毒螺旋体。免疫荧光染色、涂片染色法、PCR检测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检测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检查非特异性抗心磷脂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VDRL)、血清不加热反应素试验(USR)、自动反应素试验(ART)临床作用敏感性高、特异性较低,作为常规筛选试验。通过定量试验及充分治疗后反应素消失,用于疗效观察。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PA)、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test)、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TP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临床作用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好,用作证实试验梅毒患者终生阳性,不能用作疗效观察。关于梅毒血清假阳性反应技术性假阳性:因操作技术造成,复查时非梅毒者可转阴。生物学假阳性:主要发生在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因患者有其他疾病或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所导致。由其他螺旋体引起(品他、雅司、回归热、鼠咬症)的梅毒血清反应阳性属于真阳性。实验室检查--梅毒血清学试验一期:硬下疳二期:梅毒性玫瑰疹、丘疹性梅毒疹、脓疱性梅毒疹、秃发、甲损害三期:结节性梅毒疹、梅毒性树胶肿、近关节结节、口腔与鼻腔间穿孔、鞍鼻、树胶肿、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先天梅毒早期先天梅毒:发病≤2岁,多有早产、营养不良、消瘦、烦躁、皮肤脱水(老人貌)、发育不良、贫血、发热。梅毒分期仅有梅毒血清学反应而没有梅毒临床症状为潜伏梅毒。早期潜伏梅毒诊断依据:血清学试验阳性或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滴度升高≥4倍;有过一期梅毒或二期梅毒症状;性伴侣确有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或早期潜伏梅毒;感染明确由过去12个月内可能的暴露引起。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滴度不能有效确定是否为晚期潜伏梅毒所有患者必须作HIV检测潜伏梅毒梅毒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视听感觉障碍、脑神经麻痹有脑膜炎症状或体征结合脑脊液检查诊断神经梅毒梅毒治疗青霉素是首选药首选苄星青霉素或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G:240万u,qw×2~3次,分两侧臀部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qd×10~15d,肌注。青霉素过敏者强力霉素0.1gbid×15d或四环素0.5gqid×15d。忌服四环素者改红霉素0.5gqid×15d早期梅毒(我国)一期梅毒、二期梅毒、病期≤2年的潜伏梅毒成人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