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ClinicalProgress132DrugEvaluation,2008Vol5No31儿童糖尿病的治疗目标空腹血糖:理想≤6.1mmol/L;及格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理想≤7.8mmol/L;及格10mmol/LHbA1c:理想≤6%;及格7%维持正常身心发育:除心理健康外,身高=年龄×5+80(cm),体重=年龄×2+8(kg)防治并发症:急性并发症: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慢性并发症:高血压、血脂紊乱、眼、肾及周围神经病变等2胰岛素品种及作用时间2.1胰岛素品种按作用时间分:速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特长效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30%或50%短、中效胰岛素混合)。按制品来源分:猪胰岛素(与人胰岛素有一个氨基酸差异)、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用不同氨基酸取代人胰岛素排序不同位置上的氨基酸从而改变活性及作用时间)。2.2不同胰岛素作用时间(见表1)[1]3胰岛素治疗3.1新患者每日用量按0.5~1.0U/kg,用速效或短效胰岛素于三餐前皮下注射,早餐前量大些,晚餐前量小些以免夜间低血糖。第2或3天根据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用量,待每日剂量比较固定时改为预混胰岛素,分2次于早餐前及晚餐前注射。早餐前用2/3量,晚餐前用1/3量。最好用30%速效及70%中效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其优点:餐前5min注射,便于上学;能控制餐后高血糖;避免夜间低血糖。经济条件差的也可以用猪胰岛素,开始时用短效胰岛素,以后改用1:2~4长效与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1]。3.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2]轻度DKA血糖≤16.6mmol/L,血pH7.2~7.35,无呕吐、腹痛,尿酮体(+)症状,可不必输液,加注速效或短效胰岛素即可。每次0.2U/kg,使尿酮体消失,血糖逐渐下降,血pH正常。中度DKA血糖在16.6~27.7mmol/L,血pH<7.2,伴呕吐、腹痛或轻度脱水者,可采用小剂量胰岛素疗法:先予速效或短效胰岛素按0.1U/kg静脉推注,再按0.1U·kg-1·h-1溶于生理盐水60ml/h静脉滴注,先予3~4h的量静点(例如20kg儿童用6U胰岛素溶于180ml生理盐水中静点),然后每小时测血糖,一般下降4mmol·L-1·h-1,当血糖降至14mmol/L时加5%的葡萄糖液以防出现低血糖,胰岛素量也应减少为0.05U·kg-1·h-1。随病情好转可渐停胰岛素静点。停液前皮下注射胰岛素0.2~0.25U/kg,以后每4~6小时根据血糖水平适量注射胰岛素。第2或3天儿童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包美珍(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200074)[关键词]胰岛素;糖尿病;儿童;酮症酸中毒;耐药;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587.1;R4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09(2008)03-0132-03作者简介:包美珍(1929-),女,福建人,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小儿内分泌代谢疾病。胰岛素品种注射途径起始高峰持续速效胰岛素皮下10~15min60~90min4~5h短效胰岛素皮下静脉30~60min即刻2~4h30min5~8h1~2h中效胰岛素皮下1~3h4~6h18h长效胰岛素皮下3~4h8~15h22~36h特长效胰岛素皮下1.5~3h——20~24h预混胰岛素(30%短、中效70%)(50%短、中效50%)皮下因预混胰岛素的品种(速效?短效?)30%或50%预混量而不同表1不同胰岛素的作用时间ClinicalProgress论著133药品评价2008年第5卷第3期根据血糖水平、血pH、尿酮体及临床症决定是否还需输液治疗。为能停止输液,胰岛素可改为三餐前注射,必要时睡前可加注1次。中度DKA每日胰岛素需求量一般为2~3U/kg,3~7天才能完全纠正。重度DKA血糖≥27.7mmol/L,血pH<7.2或更低,除呕吐、腹痛、脱水明显外,呼吸深长,精神萎靡,甚至半昏迷。应紧急选择患者的两根静脉备用,一根静脉补充有效循环量:静脉推入20ml/kg1.4%的碳酸氢钠1份与生理盐水2份的混合液,于20~30min内完成;另一根静脉补充速效或短效胰岛素,剂量按0.15~0.2U·kg-1·h-1溶于生理盐水60ml/h滴注,每小时测血糖,一般血糖下降5.5~8.3mmol·L-1·h-1。应防止血糖下降过快并发脑水肿,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及补充5%的葡萄糖液,以后步骤同中度DKA。3.3病情稳定后的胰岛素治疗无论新患者或DKA纠正后的患者,当胰岛素改为每日2次注射时,4岁以上儿童可以服二甲双胍0.25g,一日2~3次。它不但抑制肝糖输出,减少肠道糖吸收,促进周围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对2型糖尿病儿童还有减肥、调节血脂、对抗高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