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活动——《它们哪儿去了》活动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目标: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活动准备:一次性杯子、筷子、抹布、水彩、小勺。可溶物质:橘子粉、盐、冰糖不溶物质:黄豆、小米、面粉活动过程:一、初步形成溶解的概念1、以游戏的方式导入。2、提问:橘子粉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3、教师演示溶解实验,幼儿仔细观察。4、小结溶解概念:橘子粉放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和每一个小小水珠拥抱在一起,白水就变成了橘子水,这种现象叫溶解,我们就说橘子粉能溶解在水中。二、幼儿自主探索物质中的溶解现象。1、观察所投放的物质,幼儿猜想,哪些物质可溶,哪些物质不可溶?(教师提供表格)2、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并记录。3、教师巡回指导。(1)及时记录观察结果。(2)观察幼儿对面粉和冰糖的判断情况。4、交流试验结果,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三、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溶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