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4.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课文分析:《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小鸟和青蛙的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它们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重点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和感悟《坐井观天》的寓意。难点感悟《坐井观天》的寓意。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了一种新知识,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自己只掌握了一部分。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策略设计: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小青蛙和小鸟,好吗?出示课件(以画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小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谁也不让谁?想知道是什么事吗?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大家根据老师要求自读课文1.找出生字并拼读。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3.读时联系上下文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老师播放课件)1检测生字的读音和本文一个几段。。2.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为什么落在井沿上?师将小鸟图片放在井沿,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请同学们试着找一下“桌沿”好吗?抽生站起来演示给大家看看。(通过图直接观察理解“井沿”,并且拓展“桌沿”,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井沿,形象又直观。)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什么事争吵起来了呢?请同学们认真听,看看争吵的结果又是怎么样呢?(抽生范读,注意语气,其余学生倾听并观看)3.青蛙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这样说?小鸟呢?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理解“大话、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这两个词来说一句通顺的话?(步步设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理解词语再说一句话,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思考并总结的能力。)小结:大家知道青蛙为什么错了吗?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请同学做个实验,把你的书卷起来,看黑板,你看到了多大?(以实验为突破口,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学生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必要的。)5.“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四.指导朗读看书,课文中青蛙与小鸟有几次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他们的对话呢?文中两次出现“笑”这个词,它们分别体现了小鸟和青蛙什么样的态度?(对话语的语气分析,展示不同观点带来的语气效果。培养学生在与人交流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气更友好。)五.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学生亲力亲为,更能理解文中人物的心情和见解。)六思考。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大家在想一想,我们周边的环境如何?青蛙对我们的环境满意吗?它也许又会怎么做?(扩展思维,培养学生想像能力。通过环境提示,想象青蛙对环境不满,再次回到井底的可能,向我们提出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信息技术运用说明:通过井底之蛙与小鸟的对话情景,求知欲转向课文内容的学习。音响图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逻辑思维。恰当的音像材料和色彩鲜艳的图片,形象生动的动作设计,以及优美动听的音乐,在感官上感染学生,从而形象直观。如身临其境,激发学习的热情。课件把这课分为,朗读要求,识字练习、朗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