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倾听习惯的研究方案一、研究主题的提出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争先恐后,个个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但手举得老高,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我来!我来!”当老师喊别的同学发言时,他们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或悄悄地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窃窃私语,说些与议题毫不相关的话;或急不可耐,没等别人说完,就跳着喊着举起了手……课堂上可谓一片热闹。真正能坐着倾听别人讲话的孩子不多。“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倾听”也是一个人文明交际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不能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的人,经常打断别人讲话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人,是缺乏修养,很难与人成功沟通的。二、研究的理论思考倾听”,现代汉语词典上定义为“用心细听”,即指细心听、专心听。倾听能力主要包括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和理解他人口语表达的信息,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两部分。倾听是人们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获取的知识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积极的倾听习态度,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个人良好素质的体现。同时,它对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学生要学会文明地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首先要学会倾听。有关语言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人们在日常交往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人们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因此,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三、研究目标其一: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素养,甚至是一门艺术。著名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对于学习个体的学生来说,能在倾听中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才能将信息进行整理、内化。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儿童心态,使学生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尊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交往活动,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相互辨论,启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开展互补式的信息交流得到灵感、求得真知。其二: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首行要先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教育从不同的层面打开,从被动走向开放的状态,加速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革。因此,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只有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讨论与思考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与合作者。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当然,对于处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来说,更是一种调控,驾驭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行为。四、研究基本阶段1.研究启动阶段(2014.3——2014.5)主要开展课题的理论学习和初步的实践探索,外出听课学习,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阶段性成果及形式为:研究计划、调查问卷等。2.研究实验阶段(2014.6——2014.11)对学生进行注意力训练课程,并在语文学科中全面渗透。写出教学实践工作中反思、个案分析、研究报告,并上教学观摩课等。3.研究总结巩固阶段(2014.12——2015.3)全面交流和总结,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写出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结题工作报告、论文集和案例集等。五、研究原则1.主体参与原则:研究过程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性,增强学生倾听意识,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主体参与,学会倾听,之后自我选择,自由表达,促进自我发展。2.民主和谐原则: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力求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沟通,保证学生有愉悦的情绪,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激发思维,增长知识,发展智力。3.循序渐进原则: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多听、多想,感觉成功的愉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瞄准“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4.激励性原则:激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剂良药,只有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激励,才能营造一种生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