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策略的研究吕河中心学校刘玉殿一、研究背景与方法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小学语文教学把好识字关,学生语言的发展就能在高起点上步入快速高效的轨道,并对今后的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可以看出,低年级识字教学任务很重。而目前,低年级识字教学普遍存在“高付出低收效”的现象,教师下了很大的功夫和时间进行识字教学,而学生识字效率始终上不去。问题的原因何在?一是识字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被冷落,学段越高识字教学越容易被忽略;二是识字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师运用同一种识字方法去学习所有汉字,学生在掌握过程中对简易的汉字用了过多时间,而学习较难的汉字反而时间用得少;三是识字方法机械化,虽然每位语文教师都知道要交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但在识字的过程中往往为了图方便,不注意识字方法的变换。如此以来,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明显下降,识字的兴趣和效率也大大降低。针对以上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拟定了“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策略研究”这个课题,试图从提高小学生识字的兴趣入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趣味识字的教学策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确定的研究方法是在教研组内进行“一课二上”课例研究。“一课二上”课例研究,就是选择典型课例,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由一位教师执教(“一上”);教后经过执教者个人反思、集体评课,提出修改意见(修改教学设计),由执教者在平行班进行第二次上课(“二上”);教后再讨论,围绕研究主题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必要时进行“三上”)。“一课二上”也被老师们叫做“一课二上三讨论”。“二上”不是简单的“两次”上课或用两种模式上课,而是“一上”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是拾级而上。二、研究过程我们选取《识字四》为课例。《识字四》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的内容。本识字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主要写小动物在夏天活动的情形,体现了夏天的美好快乐。本课共有14个生字,其中11个带虫字旁的生字。教学时在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和教材中的图画,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和有趣的识字方法识字,让学生初步感悟和了解夏天的美好。(一)教学设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依据本识字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学生有一定的识字方法但识字兴趣不浓、识字能力较差这一实际,我制定了三条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认识“蜻、蜓”等11个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和“展、运、网”3个生字,指导书写“蚂、网”两个字。12.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3.认识并了解夏天里一些动物的生活,体会小动物给夏天带来的情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愿意观察了解大自然。让学生认识14个生字是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重点,让孩子愉快主动地识字是这节课的设计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五大教学环节:一是激趣导入。运用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二是读儿歌识字。出示儿歌,学生自读——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学生读说——指名读儿歌——学习11个形声字——做“找朋友”游戏。教师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复现所学字词,在反复与生字的见面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生字。三是感悟方法,培养能力。教师在学生认识了蜻蜓、蝴蝶、蚯蚓、蝌蚪和蜘蛛等生字后,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在“你发现了什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悟借助形声规律识字的方法,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四是指导书写“蚂、网”。五是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后,在生活中多去识记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如“青蛙”等,增大知识面,真正做到将识用结合起来,增强识字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识字兴趣。(二)第一次开课(“一上”)教学片段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当有学生说到夏季时)老师也特别喜欢夏季。(出示课文插图)老师还特意拍了一张夏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