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忠诚学习体会如何进一步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教学对象:监狱全体民警、党员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理解为什么要坚守以及如何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坚定政治立场,尽忠职守,做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法律、忠于人民的监狱人民警察。教学提纲:一、什么是忠诚的政治本色二、为什么要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三、怎样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教学内容。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政法干警应有的政治本色、宗旨理念、价值追求和基本操守。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加强监狱民警队伍建设,推进监狱事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监狱切实履行职责使命,更好地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把“忠诚”放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首位,充分体现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深刻揭示了人民警察必须始终坚持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是坚定政治立场的要求与体现。每名民警都要充分认清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这一政治要求的极端重要性,自觉锤炼忠诚的政治品质,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民警队伍是否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事关建设“五个一流”的福建监狱“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实现“三个更加”宏伟目标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一、什么是忠诚的政治本色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传承。现代汉语词典中,“忠”是崇敬、恪守的意思,“诚”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意思,忠诚,即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忠诚,既不拘于时空,也不拘于地域,推之古今而公第1页共12页行,放之四海而皆然。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中强调一个“忠”字,《论语〃里仁》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主忠信。”《礼记》中说:“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东汉经学家马融在《忠经》中认为:“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北宋理学家程颐也说过:“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西汉苏武牧羊,南宋岳飞“精忠报国”,明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朝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是忠诚的最好诠释。中国社会一直以来最看重的品德就是忠诚,崇尚忠肝义胆之士。我们欣赏翠竹“未出土时先有节,长到凌霄仍虚心”;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歌颂菊花“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并借物喻人,以此表达对忠贞之士的敬佩与喜爱。千百年来,关羽之所以一直为人们所供奉,就是因为他矢志忠诚,纵使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高官厚禄,仍身在曹营心在汉,只要一得知刘备消息,就即刻起程,绝不停留。《三国演义》中更有常山赵子龙于千军万马中单骑救主;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只为尽忠汉室;这些故事里“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诚,诚然有忠君的历史局限,但史上亦有忠民之良臣,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差役法”为“免役法”时,苏东坡曾经是最激烈的反对者。但是,为此被贬到各地担任地方官的经历让他认识到,“差役法”的弊端很深,即使“免役法“并非完美,但可以断绝官吏勒索百姓的机会,确实比“差役法”更合理。于是,当苏东坡作为反变法派的重要人物被司马光重新启用时,他成了“免役法”的拥护者,继而再度被流放。尽管如此,苏东坡无怨无悔,因为他纠正摒弃错误,坚持选择正确,本质上不是忠于朝廷的哪一派,而是忠诚于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林则徐为万民敬仰,贵在其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民族。先辈们的人格魅力和品格素养经过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代代传承,生生不息。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千年之后,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又过近千年,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中国传统道第2页共12页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