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七下---七子之歌VIP免费

七下---七子之歌_第1页
1/14
七下---七子之歌_第2页
2/14
七下---七子之歌_第3页
3/14
七子之歌闻一多走近闻一多……1899年10月22日,在湖北省浠水县一个富有的闻姓家中,诞生了一个白胖小子,家人给他取名叫闻一多。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在这个书香门第,闻一多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1913年,闻一多14岁那年,以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受高等教育。但当时的高等教育仍然充满了封建主义和奴化教育。对此,血气方刚的青年闻一多十分愤慨。他向往革命,盼望着祖国一天天地强盛起来。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疏通字词:氤(yīn)氲(yūn)襁(qiǎng)褓(bǎo)梦寐(mèi)掳(lǔ)啖(dàn)髁(kē)硇(náo)洲遗骸(hái)号(háo)啕(táo)孪(luán)生蹴(cù)蹋(tà)愍(mǐn)艾(yì)阙(què)起讫(qì)在邶这个地方,有七个孩子的母亲不安于在家里待着。七个孩子就自己表现的很差劲,很苦恼,希望能以这种方式让母亲回心转意。有个诗人就创作了一首《凯风》怜悯这七个孩子。我国从尼不楚条约签订到旅顺、大连成为租界,先后丧失了七部分,他们失去了祖国的养护,受着异国人的虐待,感叹他们的悲哀之情,大概要超过《凯风》中那七个孩子,因为想到他们是与中华母亲最亲切的七部分,于是为他们各做了一章歌,用来抒发无处诉说的孤苦,眷恋、怀念祖国的深深哀痛,也用来鼓励振作、奋发起来。国家的边疆分崩丧失,日子已经这么久,国人却很漠然的看着这一切。难道看不到法兰西的Alsace-Lorraine吗?“精诚所至,金石能开”。如果真的能像这样的话,中华的“七子”的归来岂不是指日可待吗?小序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抒写七地-七个孩子“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孤苦和殷殷企盼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怀;又要激励祖国人民为强国、为统一而奋斗!1:1553年葡萄牙强占澳门2:1842年英国强占香港3:1895年日本强占台湾4:1898年英国强占威海卫5:1898年法国强占广州湾6:1898年英国强占九龙7:1898年沙俄强占旅顺、大连;后“让给”日本走进屈辱史:这写七地的诗章会按着怎样的顺序呢?•按照土地先后丧失的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全班分成七组,每组各扮演一“子”,每首诗最后的“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由全班齐读。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的呢?•采用了拟人化的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不但便于自报家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亲情,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感。《七子之歌》由七首独立的短章组成,它的总的主题体现是什么?•每一首诗最后的语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一声声沉痛而急迫的呼喊,终于迎来了历史的光荣回应。闻一多在上世纪20年代写下的这篇《七子之歌》,传达了他怎样的心声?•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他坚定地相信这些被分裂掠夺的祖国的领土必将最终回归的信念。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警示国人:“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七子陆续归来,1999年澳门也回来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回归。七子的悲歌,跟着历史的车轮,已经渐渐远去。今天,我们来重读这首诗,希望能勉励国人继续奋斗,最后实现台湾的统一大业!阅读体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七下---七子之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