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黔之驴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小学时我们学习了“狐假虎威”这一则寓言故事,兽中之王老虎竟被狡猾的狐狸给欺骗了。那么,当虎遇上驴又会上演一出什么样的精彩戏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吧。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3.认真阅读课文,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生动形象的心理、动作描写的方法。4.理解和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含意,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小学时我们学习了“狐假虎威”这一则寓言故事,兽中之王老虎竟被狡猾的狐狸给欺骗了。那么,当虎遇上驴又会上演一出什么样的精彩戏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吧。作者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为“柳柳州”。他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韩柳”。代表作有《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称“三戒”);游记有“永州八记”,以《小石潭记》最具代表性。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黔(qián)慭慭然(yìn)大骇(hài)远遁(dùn)噬(shì)狎(xiá)荡倚冲冒(yǐ)跳踉(liánɡ)大(hǎn)2理解词义(1)解释词语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庞然:巨大的样子。蔽:隐蔽,躲藏。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莫相知: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大骇:非常害怕。远遁:逃向远处。往来:走过去,走过来。异能:特殊的本领。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计之:盘算这件事。跳踉:跳跃。:(虎)怒吼。(2)词类活用船载以入:名词用作状语,用船。蹄之:名词用作动词,用蹄子踢。稍出近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3)一词多义(4)学生翻译课文,师生共同订正。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课前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学会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为讲故事做好准备。2明确一些重点字词,疑难字词的读音。3加强朗读。4指导学生生动地讲述故事。(二)深层理解1通读课文,看看虎对驴的行为、态度有何变化?【点拨】虎“惧”“识”“吃”驴。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2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了驴?【点拨】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三)走进形象1文章对虎进行了哪些描写?表现了虎怎样的性格?【点拨】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之心,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弄清驴的底细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的要害,立即制敌于死命,虎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课文对驴进行了哪些描写?表现了驴的什么形象特点?【点拨】神态、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出了驴在“庞然大物”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是一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家伙。(四)走进语言观看视频动画,对比思考以下问题。1动画相对于文字要形象,但是无法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技巧。现在我们来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点拨】动作:蔽、窥、遁、视(之)、近、荡倚冲冒、跳踉……心理: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2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点拨】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