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断了你的思路----由课堂插话看师生关系时间:2013-11-1414:17来源:双峰教育网作者:花门镇第四中学赵爱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你正按着原定计划滔滔不绝的时候,忽然有同学将手举起来,问一些相干或不相干的问题。课堂插话这个现象对教育来说提出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呢?一、对课堂插话问题师生的看法老师的看法有两种:一是耐心解答,既然学生问了,就该立即回答,不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学科失去兴趣;二是断然制止,理由也很充分:课堂插话打断了教师的思路,不能因一两个同学而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授课进程。持后一种看法的大有人在。记得我做班主任时,就有老师将课堂插话作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提出来,让我告诉这些同学以后不许在老师讲课过程当中提问。对此,学生又是如何看的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对1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98%的同学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产生问题,其中有62%的同学想过当时举手提问,这当中只有30%的同学曾经当时举手问过;那70%的人想问而没有问的原因是什么呢?理由几乎一致:怕影响老师上课的进程。但在问到这些问题最后的遭遇时,有近73%的同学回答“不了了之”。看来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问题,并且想立即得到解决;有的同学还给出了明确的理由:过一段时间问题就会忘掉,积攒多了,势必造成积压,导致学习成绩在无形中下降还找不到理由。对于这个调查结果,我是很吃惊的。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上课满堂灌,只知道往里面塞,却很少注意到听课者的心理,结果出了很多力,收效并不明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课堂插话看起来是个小事情,但由于普遍存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二、师生看法不同的原因先从教师的角度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受儒家学说等的影响,从根本上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强调伦理规范,注重人伦观念,是其主要特点。这同样反映在中小学课堂上。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与学生极少能确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是高高在上,对学生颐指气使,教师的权威不容轻视,教师的命令不容置疑。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一种独裁者的地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这种挑战,很多老师观念上不愿意接受。这是教师不允许学生插话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很多教师没有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没有从根本上摆正新时期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备课时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在授课时只考虑了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注重学生的接受情况;只考虑进度的完成,没考虑学生到底吸收消化了多少。如果教师把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对学生的控制和驾驭放在教学的首位,那么他在进行教学或衡量教学时,首先所要考虑的就是课堂的教学秩序是否井然,是否在单位时间内传递了尽量多的知识,是否能行之有效地管理课堂等等。在这种思想前提下,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教师能不恼火么?第三点,也就是最直接的原因,教师备课备的不细。学生的提问刚好是他不清楚的,于是就以违反课堂纪律为借口,拒绝回答该问题,或者将它敷衍过去。这种种原因,使教师很难正确应对学生的插话,也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再让我们看一下现在的学生状况。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已不再是一无所知的顽童,可能他们在某些方面知道的比教师还要多。他们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叛逆的年龄段又使他们对一切充满怀疑。正是这种好奇与怀疑,产生了问题。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正是认真思考的结果。不管它是幼稚还是成熟,都需要做老师的精心呵护,小心培养,不轻易下结论,甚至冠以扰乱课堂纪律的恶名。老师的断然拒绝,视而不见,圆滑作答,都可能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往往中止了进一步探讨,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也被束之高阁。长此以往,学生积极性被挫伤,对学科兴趣也会降低,大量问题得不到解决,成绩必然会下降,师生关系必然受到极大影响。如此恶性循环,学生仅有的一点创造力将消失殆尽。三、课堂教学现状及教育本质教师不希望被打扰,学生偏有许多问题要说,在这种关系下,我们的课堂是千篇一律。走进一所学校,步入一间教室,看到的大都是这样的情景:课桌椅整齐地呈几何图形排列着,学生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发言要先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