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隔代抚养教育的误区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了发家致富,很多年轻夫妇到外地打工挣钱,他们将子女寄养在亲戚或爷奶身边。这些学生成为空巢学生,平时孩子们在学校读书,其教育完全依靠学校,节假日他们生活在亲戚或爷奶身边,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一般家庭孩子很少,这些孩子大多受到长辈的溺爱,他们的思想品德较差,性格发展不健全,弱点比较多,感情也很脆弱。因此,如何加强对这些留守学生的管理,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如何关爱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特别是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世界观往往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差距,教育子女就必然产生很多误区,如何走出这种误区,笔者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误区之一:在生活上用物质的全部满足代替对孩子的全面教育。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需要扩大了,爷奶对孩子们的生活需要总是无条件的满足,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也不加以阻止,他们喜欢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苦难,以此为鉴,因而加倍地向孩子们身上倾注关爱之情。我看到一个孩子,他拥有轻便自行车、皮鞋、皮衣、复读机,他还要有自己的专用电视,,还要摩托车,结果都一一满足了,可他学习却一落千丈,整天只想到玩上,根本无心学习,对这样的孩子,满足越多,他越不满足,离长辈的要求相去越远,对他们的物质满足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南辕北辙之事。这种一味的满足,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接受挫折的能力,将来走出社会,他经受风雨的能力就必然比别人差。误区之二:在心理上,老一辈对孩子们的期望值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比别人有用,由于目标过高,不切实际,结果孩子们根本达不到,既然根本无法达到的事,谁还愿意追求呢?我有一个邻居的孩子,天赋不算好,他曾考过一次比较好的成绩,那是在小学,现在是初中,可是他的爷奶要他每次考试至少保持全年级前三名,第一次就落到二十名,后来每况愈下,可他的爷奶还是一味的罗嗦唠叨。如果他的目标从来没有实现过,容易使孩子们丧失进取之心,缺乏远大的志向和理想。误区之三:在观念上,有少数老人认为骄横泼辣的孩子将来不受人欺负,对孩子过于偏袒,迁就和溺爱,不分是非曲直。我教过一个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于爷奶管教不力,孩子在“五一”假期偷了政府建集镇用的路灯装置,通过派出所查出了该生,结果他的爷奶到派出所大吵大闹,接着又到学校谩骂,一是说乡政府不该把路灯放在政府内院的露天地里,二是说学校不该放“五一”假,三是说邻居的孩子不好,四是说学校对其孩子教育不好,是别人邀请他去的,却只字不提自己孩子的什么问题,并辗转托人要胁学校。一时间闹得学校鸡犬不宁。后来这个孩子上了一中,还是因为一贯偷东西被学校请了回去。有一个孩子,寄养在外婆家里,无法无天,屡教不改,他外公罚他跪地要打,可外婆也跟着跪地不起,声称要打先打她,全身心地保护外孙,致使外公无法正常教育外孙。一些老人有糊涂认识,导致学生养成极端自私狭隘的心理,粗暴任性的性格,遇到争端,他们总是先下手为强,逞强霸道,丝毫不存在忍让和原谅。这种学生往往惹是生非、不服管教、妄自尊大,给学校教育造成很大麻烦。误区之四:在教育方法上,老人不讲道理,唠叨不休,全部包揽家务劳动,使孩子失去一切锻炼的机会,现在的孩子少,心疼是理所当然的,但要让孩子做一些必要的家务劳动,有些孩子甚至吃饭要长辈添,喝茶要长辈倒,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样的娇生惯养,使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我们知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不久,还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奋斗,如果从学校里提供的新的劳动者都是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那还怎样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呢?有一个学生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由爷奶抚养,平时看得心疼,有一天爷奶非常忙,让他去栽几株茄子秧,他很不耐烦,胡乱应付,一脚踏一棵,奶奶狠狠批评了他一顿,他一怒之下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