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2-河中石兽----VIP免费

22-河中石兽----_第1页
1/13
22-河中石兽----_第2页
2/13
22-河中石兽----_第3页
3/13
纪昀第二课时复习检查二、翻译下列句子。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2、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解释下列字词:河干圮棹曳湮物理啮是颠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训练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2、他们寻找石兽的方位、理由和结果分别是什么?3、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做法是对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课文讲述的是一座寺庙门口的两尊石兽,倒塌到河里去了,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情。人物寻找方位理由结果僧人求之下流讲学家求之地中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众服为确论(失败)无迹以为顺流下矣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于水中竟不可得2、寻找石兽的四种途径、理由和结果3、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流水、石兽、泥沙的性质及相互关系。1、僧:2、讲学家:3、老河兵:作者讲述“河中石兽”的故事,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神异”之事吗?文中哪句话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带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思考?“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主题探究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按常理主观臆断。而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实践出真知。甲文:原文乙文: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契:用刀刻记号;坠:落下;止:停止)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很远了,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达标检测课内外比较阅读1、解释加点的词语(1)山门圮于河(2)遽契其舟:2、翻译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甲文中庙僧最可笑的“行”是()乙文中楚人最可笑的“行”是()。4、甲乙两个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得到什么启示?倒塌立刻,急忙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甲文:不能凭主观印象判断事物。乙文:不能死守教条,静止地看待问题。启示:人应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静止地看待问题。借事说理僧:考虑问题不全面讲学家:空谈理论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丰富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强调“不可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课文小结想一想,问一问布置作业本课的“思考与练习”第一、二、三、四题。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2-河中石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