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一〈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重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三、教学难点: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请思考: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背景和目的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2、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③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3、废除丞相的影响:积极: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消极:A.加重皇帝政务负担,精力不够,影响办事效率。B.皇权缺少制约机制,社会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君主独裁专制强化,易滋生腐败4、内阁的出现原因:丞相制度的废除,造成政务繁多。内阁的性质作用及评价:1)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只是一个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内阁制的弊端: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延伸: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二)军机处的设立和密折制的推行(1)军机处的设立1.原因: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②根本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统治2.特点:简、速、密;地处内廷,决策封闭3.性质: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它只是将皇帝的旨意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4、如何认识军机处设立的作用a、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b、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C、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消极影响(绝对的1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决策具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贪污腐化——封建制度的衰落(2)密折制的推行影响:1.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2.使各衙门处理行政事务时有章可循;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点,同时也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基本原则:(1)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2)笼络各民族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措施:(1)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2)改土归流:西南地区3、作用:①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边境地区的管辖②近代中国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③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小结拓展1:古代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六个特点1、皇帝至高无上。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4、皇帝从决策到权力执行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5、皇权借肋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6、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贯串始终。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和认识积极:①维护统一,安定社会,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贡献巨大。②组织水利工程,加快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③保证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④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保证。⑤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消极: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残酷。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