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文本解读(教材分析)1、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安排这篇文章除了要加深学生们对与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中孩子的情况,憎恨战争之外,也是本册书本中唯一的一首现代诗,也旨在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美,初步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2、内容的解读这是高洪波的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诗歌前四节用相似的结构,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首先,描述自然景物本来的容貌:蔚蓝的大海──海鸥的乐园;金色的沙漠──蜥蜴和甲虫的天下,玩耍的地方;蓝黑的夜空──星星和月亮的家园;绿茵的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然后,通过“可是”一转折,描述了残酷的现状:“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战舰和布设在海中的水雷打破了乐园的宁静;轰隆的坦克和大炮,打破了蜥蜴和甲虫的美好梦境;频频发射的导弹,搅得星星和月亮的家园失去了安宁;散落着地雷的碎片,阻挡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让孩子们失去了欢乐的足球。这些描写将自然界的原样与现实加以对比,表达的意思是因为战争的破坏,大自然不再安宁,战争使自然界的林林种种改变了模样,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最后,作者发出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愤慨与不解。残酷的战争,罪恶的战争,何时才会停止?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比如“打破”一词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搅”又强行打扰之意,说明战争不被欢迎;“散落”说明发生战争的地区不集中却很多;“阻挡”说明强行阻止,突出了战争的无情。可是全诗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瞧,诗人抓住自然界中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到战争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诗人在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它表面上是一次次疑问,实际上是对战争的控诉,对战争的抗议,对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的痛斥。诗的最后一节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这里表达的希望与祈盼,更是让人揪心,虽然只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如果没有和平,连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空想,所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是诗歌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祈盼,一种对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祈盼,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回到校园,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们享受春天与祥和。诗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美好、无限的希望,这美好、无限的希望,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和平”!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方面和朗读方面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侧重于学生问题的回答和朗读教学,让学生从朗读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一个展示的机会。学生对于战争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伊始没有直接生硬地用战争导入到课文中,而是让学生先做一个资料的搜集。学生对于字词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对于字词的理解只呈现在汇报之中,没有呈现学法的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效率不高,因此设计中对于小组合作的要求比较细致。设计理念(依据)一、新课标理念1、新课标要求三四年级学段的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重点。2、关于词语的意思,课标中要求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谊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感受作者对于战争厌恶和对于和平的渴望。3、对于诵读的要求,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展开想象,领悟诗文的大意。因此在设计中,让学生联想诗文中呈现的画面,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诗文意思的理解。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通过强烈的画面反差,对于战争的破坏有更深化的了解。二、课改理念1、预案的设计中要突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