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丰登回民中学黎代双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是享誉中外的“东方学大师”。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人人都应维护真、善、美的决心。蜿蜒潋滟藤萝抖擞惆怅荆棘虬干摇曳斛愚氓wānyánliànyànténgluódǒusǒuchóuchàngjīngjíqiúgànyèhúméng*情感诗廊*忆往昔小园香径独徘徊痛今朝断根枝空空悲切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根据课文内容,你觉得课题“幽径悲剧”指的是幽径本身的悲剧还是发生在幽径上的悲剧?☆用一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悲剧。(发生在幽径上的悲剧)北大燕园内,作者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被无情砍伐的悲剧。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6):写幽径之美。第二部分(7—10):写藤萝之美。第三部分(11—16):写藤萝之悲。自由朗读第一部分(1-6小节):❤这个部分主要讲什么?幽径:幽径的平常与不平常;幽径上的美景1-6:幽径之美❤读课文一二小节,找出“作者为什么说幽径很平常但又不平常?”❤读课文3-6小节,思考此处是怎样描写幽径美景的,又描写了怎样的幽径美景?先写了幽径的地理位置,是(),接下去用了()顺序描写山上和湖中的美景。第3小节后半部分写了山上()三个季节的景色,第4小节写湖中也就是荷塘,作者主要描写了荷塘()的景色,而第5小节则合写了()和()的()。怎样写美景?写了怎样的美景?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时间春夏秋夏季山上湖中冬景(从课文3-5节找)幽径之美美山湖春:小花生命灿烂夏:绿阴浓烈秋:枫叶变红松柏相映--夏:绿叶红荷白雪覆盖冬:绿色更浓❤第一部分(1-6小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课文主要是写古藤萝的,为什么不直接写藤萝,却用了6小节来描写幽径,把幽径写得很美?)提示根据上下文理解,分析第7小节第一句话幽径之美藤萝之美(铺垫)烘托☞侧面表现藤萝之美“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第一部分以描写幽径之美侧面烘托了藤萝之美,但侧面烘托毕竟不能取代正面描写,所以第二部分就具体地正面描写了藤萝的美。因此,第二部分概括为四个字就是:7-10:藤萝之美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幽径古藤萝的形、色、味、声、态的语句,领略古藤萝的美丽,并用彩笔画出这棵古藤萝来。感受藤萝之美……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的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朗读7-10小节,找出描写藤萝之美的句子。(课文7、8、10小节中)★如何理解“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课文第10小节倒数第2、3两句)对古藤的感觉,与特定的环境是分不开的。经过了十年浩劫,不但人遭难,连花木也被无情诛伐。茫茫燕园中,只剩下幽径上的这一株仅存的藤萝,因而也就成了惟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感受藤萝之美形:盘曲而上香:“蓦地”“扑鼻之香声:“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色:万绿丛中一点红和:与大树和睦相处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心外在美内在美真善美的化身“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11小节第1句)文章急转而下,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讲了什么?如果也和第一和第二部分一样用四个字概括,应该是哪四个字?11-16:藤萝之悲感受藤萝之悲……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