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预习导读【学前导引】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都在沙漠戈壁上种树。其中一人在种好以后经常给树浇水,以保持充足的水分,而且精心管理。而另一个人则在种好后给树浇了适量的水便不再管它,只是隔一段时间来看一看。一年后,两人种的树都长大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大风,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第一个人种的树大部分被风刮倒,有的连根拔起;而第二个人种的树却安然无恙。后来第二个人解释,浇水多了,树根便不再往深处扎,而浇水少,树为了生存,根拼命往下扎,结果反而长得更牢固。故事当然是有深刻的寓意。本文也是写种树的,而且也有深刻的寓意。它的寓意是什么呢?读了文章,同学们就明白了。【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病、致、本、若”等文言词语。2.学习文章类比与对比的写作方法。3.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作者简介】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字,河东人,世称“”,曾被贬为柳州刺史,也称“”。他和韩愈共同发起了唐代“”,主张“”。作品收在里。为之一。其作品有。2.柳宗元的文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代表作《封建论》,《捕蛇者说》。寓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如《黔之驴》。传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山水游记: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直接刻画山水景色的作品,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代表作有《小石潭记》等。3.柳宗元的诗: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4.写作背景:《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当时作者正在长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作者采用虚拟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这篇传记体讽喻散文,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预习检测题】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郭橐驼()病偻()移徙()窥伺()早实以蕃()木寿且孳()其莳若子()好烦其令()勖尔植()缫而绪()遂而鸡豚()辍飧饔()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⑴既然已⑵早缫而绪3.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字词。(1)名我固当(2)驼业种树(3)且硕茂,早实以蕃(4)非有能硕茂之也(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7)其莳也若子(8)鸣鼓而聚之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积累重要文言词语。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3、质疑答疑。(记下你的疑问)4、文言词语积累。(1)病:病偻,隆然伏行(动词,生病)君之病在肠胃(名词,重病)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也(名词,缺点)君子病无能焉(动词,担心)故病且怠(形容词,穷困)今日病矣,吾助苗长矣(形容词,疲劳)(2)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尽)乃能衔哀致诚(动词,表达)将成家而致汝(使……来)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闲情逸致(名词,情趣)专心致志(动词,集中)学以致用(动词,达到)(3)本:其本欲舒(名词,树木的根)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名词,树干)抑本其成败之迹(动词,推究,探求)本末倒置(名词,根本、基础的东西)变本加厉(本来的,原来的)(4)若:若甚怜焉(副词,好像)故不我若也(动词,如,赶得上,比得上)若不过焉则不及(连词,如果)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动词,像)二、再读课文,揣摩寓意,并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1、朗读课文,概括各段大意。(1)交待橐驼身世。(2)介绍郭橐驼种树绝技。(3)畅谈种树经验。(4)由种树引申出为官治民。(5)交待作传目的。2、研读第三段,思考探究。(1)郭橐驼种树的经验方法是什么?他植者又是如何做的?郭橐驼:“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