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漫步在南京路繁华的街道,当你驻足于外滩极富异域风情的建筑,当你等待满载着面无表情的乘客呼啸而来的地铁,当你沉醉在黄浦江畔外白渡桥下美丽的日落黄昏,你会不会想到,短短百年之间,风云变幻之中,曾经也有过犹太人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点点滴滴。【旧上海犹太人的经济活动】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①虽然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硝烟弥漫中上海的门户被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往昔的宁静不复存在,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侵略者们在疯狂掠夺的同时,也发掘了上海作为通商口岸无限的潜力并为其带来无尽的可能。在开埠之初,各方移民涌入上海,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其中既有早已富甲一方的巨贾,也有一文不名的平民。但,在这开阔的上海滩,在这“冒险家的乐园”,对于这些怀揣着一夜暴富梦想踏足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所有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当时,在上海进行的对外贸易几乎全被外国人垄断,而犹太商人则正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支。②众所周知,犹太人天生就有及其敏锐的商业嗅觉,无论他们出身优渥抑或穷困潦倒,都能寻找并抓住机会迅速为自己积累财富。在这支犹太人中间最为盛极一时的当属沙逊和哈同,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二”。③沙逊家族因其时代积累的财富以及业已形成的高效集团运作方式,自其在上海开展业务以来,拓展十分迅猛,使得沙逊家族聚集财富的中心逐渐从印度孟买转移到上海。古人有云“守业更比创业难”,俗话也说“富不过三代”,沙逊家族的成功说明了代代犹太人不仅继承了善于经商的民族血液,而且也更能说明其与时俱进,灵活变通的民族天性,不管外界的形势如何变幻,他们总能从中找到保存实力并发展壮大的方法。这大概也是犹太民族数遭劫难,几经灭顶,而依旧①http://baike.baidu.com/view/620582.htm②潘光,王健:《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第80页。③潘光,王健:《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第91页。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之一吧。而哈同在上海的异军突起则更加富有传奇色彩,【哈同发迹故事】④哈同只身一人,单枪匹马来到上海,短短数十年间便拥有了令人称羡的雄厚资本,甚至能与几代人共同运作的沙逊集团比肩而立。人们常说,“有勇无谋”断不可取,可知“有谋无勇”也难成气候。怀揣着相同梦想的冒险家虽然有着相同的勃勃野心和豪言壮语,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有如此胆色,面对风云诡谲瞬息万变的局势面不改色,一步一步将心中所想尽数收入囊中。犹太民族的坚忍勇敢,无所畏惧,由此便可见一斑了。而以沙逊和哈同为首的犹商进行的经济活动对上海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既使上海早于中国其他传统都市启动城市经济和对外贸易,又使其市政建设得以发展并出现了许多商业繁荣区,引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⑤可知如今万商云集,寸土寸金的南京路步行街,就是犹太商人哈同当年慧眼识珠,由他花重金打造进而发展至今的。可以想见,上海与犹太人的渊源单从经济上来说就是极其深厚的。历史总是螺旋式地上升,过了整整一个世纪,风雨飘摇的上海与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在二战的枪炮中又再次重逢。这些来自德国和奥地利遭受纳粹势力迫害的犹太人经过海内外各方势力的共同营救,终于在上海虹口(一块大约1平方英里的区域,英文为ShanghaiGhetto,中文译为上海隔都⑥)有了落脚栖身之地。当时虹口区的政权实际掌握在占领上海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手中,而作为德国盟友的日本却公然违反法西斯的誓将犹太人赶尽杀绝的意愿,实行“扶犹亲犹”政策,这其中除了耍政治手腕从中斡旋,也不排除日本当局期望这些前来避难的犹太人能够发挥其善于经商的民族天④待补充:《上海犹太人》,待补充。⑤潘光,王健:《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第122—126页。⑥http://baike.baidu.com/view/3094710.htm性,恢复被熊熊战火摧毁的虹口。⑦这样他们就能能够坐享其成,在战争结束后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一个建设一新的虹口。可是日本人的如意算盘只打对了一半,这批避难而来沪的犹太人确实给虹口乃至全上海的复苏注入了生机活力,但是日本人还没等来验收成果的那一天,就已经颓然签署战败协议,夹着尾巴灰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