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关键词:语文多媒体弊端摘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其本质是一种教学工具;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应防止目标偏移。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已是众所周知。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扩展教学空间,拓展教学时间。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走入误区。特别是语文教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更容易走入一些误区,产生不良影响。一、缺失思维,钝化想象。语文具有与其它科目不同的学科特点,它长于形象思维,往往需要将文字、符号这些抽象的事物在头脑中转化为形象、表象、图像等具体的事物,而这个过程要运用联想、推理、想象等思维方法,这就是语文的审美过程。但语文多媒体所运用的色彩鲜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画面则已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形象化、具体化,学生阅读课文变成了欣赏图片与电影,他们已经不必再进行费力的思考与想象了,他们已经不需要用心去感悟了,他们已经没有机会去展开想象的翅膀了。所以他们的想象与联想能力也就开始丧失了。例如有老师在上《看云识天气》和《桥之美》两课的时候,连放了几十张关于桥的造型和云的形态的图片,一节课绝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欣赏图片,并赞叹不已。可老师却没想到,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全被霸占了,教学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文课文都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精品中挑选出来的经典文章,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课文的文采,领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仔细、反复地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出文章的“真味”。因此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而多媒体图像中人和景直观化、固定化的展示,只是简单地用多媒体提供的信息和指令来左右学生的思想,会在无意中给学生原本奔放不羁的思维规定方向,学生的想象能力会受到束缚,课堂气氛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用几个图片,一段影片来封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导致学生思维的缺失,想象的钝化,实在是失大于得。二、迷于媒体,失了情感。语文是人文,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活动,语文教师必须学会传达,能绘声绘色以独特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来产生情感的共鸣。教材中的文章往往都蕴藏着一定的感情,浓缩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课堂上,教师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精彩别致的板书、抑扬顿挫的朗读、师生间探讨感悟的快感,都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一种人文的熏陶。而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会淡化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在被多媒体“统治”了的课堂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教学效果自然会打折扣。三、本末倒置,偏离目标。多媒体辅助教学带来的鲜明的视觉形象、悦耳的伴奏音乐、斑澜的色彩结构,会良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往往借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盲目追求视、听觉形象,却往往会适得其反,将学生的兴趣引得与课堂目标悖离。这种兴趣的偏移,往往给教学既定目标的实现形成阻碍。一些多媒体课堂,整个过程弄得很花哨,又是电影又是动画又是音乐的,气氛看似热烈,课后学生却鲜有收获,其原因就是犯了一种不精当的毛病。太多的影象资料的引入,让学生眼花缭乱,心神分散。究其实质,这是一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错位。它的原因就是因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难有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也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也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课堂上,往往引不起学生探究知识的真正激情。其实,真正成功的多媒体教学实践,并不是以多媒体为主角。只有认清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辅助工具”的角色本质,遵循“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